第18章 赴考(1/4)
正月二十六日,青松书院。
跟后世有所不同,这个时代出门往往都会认真地翻阅黄历,从而寻找近期最合适的出行日子,而今日宜出行。
帅魁和殷宗峰等五名学子一大早便收拾好行李,相约来到前院中,然后逐一走进殷正严的值房正式道别。
由于殷正严的特殊要求,故而青松书院的学子很多都是年满二十才会允许前去参加县试,而年仅十七岁的帅魁参加县试已经算是最年轻的学子。
理论上,越早参加县试,对考生越是有利。毕竟每个人都不能确定自己能发挥出正常水平,故而早早参加县试,那么容错的次数会更多。
只是殷正严对这一点却格外的坚持,甚至已经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从来都没有低入十八岁便允许赴考的考生。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殷正严这种近乎不讲情理的坚持,致使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在历届的学生中,很多天资聪慧的学生都忍受不了殷正严这种要求,故而每年都有学生选择离开书院自己报名参加县试。
偏偏地,很多离开的学生科举的成绩都很不错,不少学生轻松拿下童生甚至生员的功名,甚至三年前还出了一位登上应天乡试副榜的天纵之才。
此次五位学生都是得到殷正严允许才赴考的考生,其中二十岁的殷宗峰年纪最大,而十七岁的帅魁年纪最小。
帅魁身穿一套蓝色的士子服饰,虽然在五人中最年轻,但却是最稳重的一个,特别眼神显得坚定而沉稳。
身穿灰色直裰的殷正严坐在书桌前,对最后一个进来的帅魁开口道:“文元,你可知为师因何要求你们学成方可前去参加县试?”
“弟子愚钝!”帅魁隐隐猜到可能是“厚积薄发,行稳致远”,但却没有自作聪明地拱手道。
殷正严满意地看着帅魁,便说出其中的缘由道:“若仅仅着眼于童生和生员的功名,那么自然是越早越好。像你们此次若能考取童生的功名,那么今后就不需要再学习试帖诗,不用再翻阅《馆律萃珍》《诗韵含英》,然后全心全意钻研八股文写作。只是你们如果想要在乡试中脱颖而出,乃至将来到京城争取进士功名,为师始终认为磨石不费砍柴功,你们应当磨砺到一定火候,方是最佳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