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决定(3/3)
亡了,武安可以趁机取而代之,直接建国称帝。
这部分人以青州降官为主,他们在武安刚占领齐州时,有些人就有劝进的话,这次有这么好的机会,自然力主先灭掉洛阳朝廷。
这些人急着让武安称帝,不仅仅是想获得从龙之功,他们心心念念的就是去掉身上叛逆的烙印。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先行南下,占领徐州之后,继续渡过大江,抢先占领江南一带。
这些人都是密州旧部,他们以为如今整个天下除了江南之地外,其余都被破坏严重,而青州的私盐和肥皂香皂生意,多销往江南各地,为了经济利益,则应该先行平定江南。
武安再三考量利弊,下了决心。
进军洛阳城得到的实际利益太少,除了急着称帝外,得到所谓的大义名分,没有太多好处,还会陷入中原这个四战之地,成为众矢之的。
而向南进军可以获得江南膏沃之地,肥皂和香皂生意也可以继续扩大,而且南兵多年不经历战事,精兵大都又在西面抵御襄王的叛军,南下遇到的阻力会小得多。
在武丰送来辰州大捷的消息同时,契丹人求和的意思也传达回来。
武安并没有见契丹使者,而是授意武丰跟契丹人达成协议。
如今契丹人奈何不了辰州的青州军,青州军也没法北上,双方都打不下去,自然不会做无谓的争斗,免的让别人占便宜。
当初大周在辽东做的很好,契丹人强就扶植女直人,同时打压契丹人;女直人雄起了,就大力支持契丹人进攻女直人。
武安此时的想法也是如此。
这次高丽人加入进来,那就更好了。
青州军只占了一小块靠海边的地盘,并不会让别人眼红,而且在最南边,位置极佳。
占据大部分辽东土地的契丹人反而被四面夹击了。
西面有鞑靼人日益强大,北面是仇敌女直人,东面有高丽人的觊觎,南面也是大周边军和青州军。
这也难怪契丹人着急找上来结好了。
武安给武丰的命令就一条,契丹人必须和青州交易战马,不然双方不可能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