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皇帝的赏赐(1/3)
武则天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设了“武举”,此后一直沿袭,意在选拔有武艺之人进入军中担任武官,名将郭子仪就是通过武举进入军中担任武官的。
唐朝科举考试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两类,即生徒和乡贡。
生徒就是各州、县学馆、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里的学子;而乡贡就是指那些不在学校学习而学业有成“投碟自举”,经过地方官吏考核合格的人。
科举考试的科目繁杂,常科就有五十多种,常见的就有进士、明经、明算等等,武举被创立之后也被列为常科。
因为朝廷和地方都没有设立武学学馆,因此参加武举考试的学生来源唯有乡贡一途,也就是说你要参加武举考试,就必须要先向主管武举选拔的司兵曹参军事举碟自荐,然后该州府的司兵曹参军事就把这些人集中进行考核。
此时的武举,考试方面还是注重技勇,对谋略方面不怎么在乎,州府级武考的科目有谋略(兵法)、才艺(勇技)、平射(箭矢水平飞行射中靶子)、筒射(比射程和中箭数目)。
成绩优异者与各州府每年上贡的贡品一起被押送的官兵送往兵部参加考试,到了兵部之后,可以有两个选择,分别考平射和武举。
平射科的考试内容是射靶子,箭矢的飞行轨迹必须是一条直线,三十支箭矢,靶子上有三个环,三十支箭全部都射在三环内就算达标,环数越高,代表成绩越好,上榜的机率就越高。
武举的考试主要内容初期有骑射、步射、长朵、马枪、言语等,后来又增加了举重和材貌等项目。
在这些项目的考试过后,符合标准的人可以选择就地放缺,就是担任低级军官,如果还想继续参加选拔,可以参加武考的项目有三个:骁勇、材貌(身材和相貌)、统领(带兵能力),成绩尤为突出者,则可上榜任用之,否则退回原籍任用。
郭子仪当年参加武举考试后被任命为左卫长上,这是一个从九品下的武官,与进士及第授官从九品下或从九品上待遇差不多(这是《郭公庙碑铭》碑阴上的记载,而正史记载的是郭子仪武举之后授官左卫长史,左卫长上只是从九品下,而左卫长史是从六品上的官职,两者足足相差了三大品,很明显正史记载不符合常理,有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