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保甲法与兵器(1/5)
宋代的盐铁专卖,使得铁料的买卖不仅不能跨州县,甚至上下游流通都需要有规制对口,这让除了跟山寨镔铁一样通过走私中间商来卖钢锭之外,赵峥没有别的可行的销路。
在试验成功坩埚钢后,铁匠铺又用现有铁料炼了好几百斤,通过摸索,形成了日产二百斤钢的生产规模,通过把熔炼的铁料切割成不规则的不同形状,赵峥发现这样生产出来的钢锭经过酸浸,同样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花纹,与梁老汉传统工艺的山寨镔铁非常相似,梁老汉看了,也觉得直接用这种钢锭充数更经济实惠。
用这种钢试打了几个锄头、柴刀、朴刀,拿给村里乡亲试了,都说好,很快在村里就传开了,虽然价格贵了两成,但比原本熟铁的工具好用许多,一看就是好东西,村里乡亲纷纷来铺里下起订单。原本铁匠铺就梁老汉带个狗娃,就算是再加上赵峥,手上积累的订单就堆得老高,赵峥算了算,按这些铁器的生产工时,再加上需要打造的铠甲,三个人连轴转也要干到年底了,好事也是坏事。
虽然铁料购买受到严格限制,但是铁器的销售却没有,赵峥见这产品市场前景大好,哪里有不甩开膀子干的。于是他跟梁老汉商量之后,还是要招募工人把这铁匠铺办成工场,虽说铁匠的学问很大,但按照赵峥的要求,将冶炼、金属加工等各项生产工序按照后世流水线作业模式,设定不同岗位,而每个岗位只需培训该岗位的基本技能,这样一来通过人手的增加,降低职业门槛。
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想到要招工人,赵峥自然首选从自家公社中招募,只是跟社内几个管事盘完几处用人的地方,赵峥无奈地发现,即便是之前新吸纳了一部分雇员和新社员,他手上没有适合的富裕劳动力了。
农场这边有经验丰富的苟老盯着,张大彪、孙旺夫妇都投在了农场的经验中,职工也发展到了六十大多人,经过前一阵子的突击开荒,好歹也开出了七十多亩地,虽然适合种粮的不到半数,但若是老天爷帮忙,还是能有点收成的,再加上养殖的那些牲畜,兔子早早就出栏了,鸡蛋鸭蛋也攒下不少,待到年底生猪也可以出栏,也能有不小收入,单就农场能够出产的粮食,这二十多户辽民自给自足虽然还谈不上,但饿肚子肯定是不会的了。
磨坊那边夏收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