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铁匠铺(1/5)
原来这段时间赵峥可算是得空,了解下自家的铁匠铺了,常言道人间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在古代,即使没有明代的户籍制度,往往手艺人也是代代相传的,没有别的,在科学技术未被视作第一生产力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推动因素之前,匠人的地位虽低,但在占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中,往往比土里刨食要好得多,即使到了现代社会,掌握某项专业技能同样也是安身立命的保障,更别说是古代了。
撑船打铁磨豆腐之所以被称为三苦,主要是这三项技艺除了技巧和经验之外,都需要重体力劳动。
撑船,顺风撑船的话还好,逆风的话帆不能张,橹摇不动。就要使出蛮力,往往一天下来肩膀疼。而撑船人每天都是则是风里来,雨里去。蓑衣箬帽不离身,所以可算一苦。
磨豆腐看似简单,然而这中间繁琐的制作过程和时间却让许多人难以支撑,每天起早贪黑,几乎没有安稳觉可睡,视为一苦。
而打铁,无论烈日炎炎还是数九寒冬,都要在炙热的铁匠铺里挥汗如雨,每天上万次的敲打,震的手掌虎口生疼,这种人力热锻的工作方式,不仅是对人体力意志的考验,而且危险性还很高,又是一苦。
虽说辛苦但也有其价值,相对于撑船和磨豆腐的,铁匠在古代,无论东西,都属于高技术高科技行业的稀有人才,凡是跟社会生活相关的跟金属加工相关的事物都离不开铁匠,这就厉害了。
首先就是收入,那种像干将莫邪般能名留青史的大匠自不必说,民间自古有俗语流传,“铁炉一冒烟,木匠砍三天”,“黑铁匠、铁匠黑,值五十要一百,一把锄头一斗麦”。寻常的铁匠,将差不多30文一斤的铁,做成刀剑,按3-4斤(市斤),算上火耗用料成本不到200文,最普通的制式刀剑都能卖到3000文,即3贯钱,更别说如果技艺超群搞出削铁如泥的宝刀,好像《水浒传》里杨志那把祖传的刀要卖上3000贯!即使是打造最寻常的农具、甚至菜刀,最少最少也是两三倍的利。收入比之寻常百姓高出十几二十倍都是寻常的事。国外但凡名字里有“sith”的祖上多半就是铁匠,大名鼎鼎的德国克虏伯,就是从个小铁匠铺代代传承发展而来的,就连大名鼎鼎的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祖上也还是小铁匠,人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