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营建社(3/4)
、拉坯、修坯、晒坯、施釉、烧窑都需要师徒三人全程参与,显然从生产效率上显得比较低效,其次从工艺上即使是技术含量最低的陶管,薛大郎依旧采用手工拉坯的工艺,虽成品品质一流,但在赵峥看来性价比太低了。
习惯于现代工厂大规模生产的赵峥,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首先这就不是一个扩大版的薛家陶坊,而是规模更大的工场,通过雇佣工人来增加生产力,将制陶的各个环节拆分开来,由经过简单培训的雇工专人负责一个生产环节,薛大郎和他的徒弟们必须要离开生产一线,而是负责工人的技术培训,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总体运营统筹的工作,这对于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宋朝人而言,并不陌生,薛大郎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乡野陶匠,居然也能有机会过一把工场主的瘾,对赵峥描述的制陶工场,薛大郎学徒时也曾在县城见过类似的,但对赵峥对于各个技术环节提出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薛大郎又觉得闻所未闻,不时提出问题,赵峥给出的解答,他想想又不无道理,心中对赵峥的钦佩又深了一层。
二人商量完,赵峥又提出了采用模具灌注的方式取代目前手工拉坯的生产工艺。
“澄泥为范,我咋没早点想到呢?”听完赵峥的构想,薛大郎一拍脑门,叹道。
“哦?我说的你明白了?”赵峥见薛大郎的反应也吃了一惊,他对陶瓷工艺的了解仅仅来自于大学暑假参观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听说过模具注浆而已,他已经很尽力向薛大郎解说这项便于大规模生产的“新”工艺,没想到薛大郎即刻就做恍然状还说出了个自己听不懂的词汇来。
“梁兄弟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呐。”薛大郎向赵峥拱拱手道,“兄弟所说,就是先制石膏外范和蜡内范,再在预留空间注入陶浆,待得陶浆凝固定型后,拆除外范,再加热令蜡融化流出,注浆模范只要外范不损坏,即可反复使用,而蜡内范也可制范,只需浇入融化的蜡液又可快速制备,反复使用。此法古已有之,只不过我从没接过大批的活计,一时没想起来。”
“原来如此,那是甚好!”
对于只听过《梦溪笔谈》却从未通读过的赵峥,虽然暗自惊叹自己老祖宗的工艺技术水平,但薛陶匠既然懂得这模具灌注那是再好没有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