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营建社(2/4)
在汴京、真定这样的大府,少不得要申请个牙贴(营业执照),但在这山高皇帝远的乡间,那还不是里正的一句话,倘若真能办成,村里多这一份税源,倒是帮了里正的忙呢,何乐而不为?
得到里正的首肯,赵峥也就名正言顺地拉下脸来做买卖了,没有专利保护,赵峥只得搬出里正来,请了薛家,以每件陶器增加两成的价格签了独家供货契约,有里正出面,又增加了利润,薛家哪有不答应的道理,在赵峥画了张将厕所推广的县里府里的大饼之后,陶匠薛大郎欢欢喜喜地在他看不懂的契约上按下了手印。
经过赵峥一番成本核算和计划之后,“梁氏营建”的幌子就正式地挂在了“梁家铁铺”旁边。这建造一个厕所的价格也根据具体要求,主人家是否有劳力出工,明码标价,最便宜500文就能建个带蹲坑的露天旱厕了,算算也就相当于普通下户天的开销,而对赵峥来说算上雇工人工,成本却还不到一半,其中利润不可谓不丰厚。自打幌子挑出,原本准备白瞟的相邻自不好意思再开口。
所谓“没有不开张的油盐铺”,农村里自古就有攀比之风,在里正等家的口碑和不无炫耀地自发宣传下,凡是出得起钱的地主富户纷纷都来下单,甚至争着比着往豪华了盖,赵峥自然美滋滋,光是自己带着铺里的狗娃很快就忙不过来了,好在修这厕所本来就没多么复杂的技术,钱家洞这木工瓦匠也是不缺,赵峥一边出钱雇人,更是听从梁老汉建议收起了学徒,美滋滋地做起了“包工头”。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这门修厕所的买卖竟然办的格外红火,平均每天动工的工地不少于十个,赵峥脚后跟打后脑勺地穿梭在村里的各个工地,指导着徒弟们和雇工赶着进度,不断而来的陶器订单,让薛大郎也乐得眉开眼笑,直把赵峥当财神看待,可突然而至的大量订单也令薛大郎疲于应付,直呼忙不过来。
接连几次出现薛家供不上陶器的事儿后,薛大郎主动找上赵峥,两人一拍即合,口袋里已小有财货的赵峥出资,二人合股再建一窑,请来里正作保,二人又订立了份契约,在赵峥看来薛大郎生产陶器的瓶颈在于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两个方面,原本的手工作坊模式,所有陶器的生产都由薛大郎和他两个徒弟完成,三人虽都技术娴熟,但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采料、练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