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营建社(1/4)
自古以来,地主就是中国封建的基石,顾名思义“地主”,即土地的主人者也。
新中国曾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改造旧社会的过程中将农村阶级划分成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而这种划分正准确反应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基层的生态结构,在赵峥从小接受的教育当中,传统意义的地主往往成为吝啬、刻薄、残酷剥削底层农民的代名词,然而现实中地主与地主也是有不同的,准确的来说地主也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享有政治特权的世族地主,其代表就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臣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府半山买田,他儿媳王萧氏,舍给半山报宁寺的庄田,随手就是一千亩。而另一种占了绝大多数的则是没有特权的庶民地主,他们其实和我们现代人一样,或是自己白手起家,勤俭熬出本钱,买田置地,或是从别的途径得了第一桶金,或是继承下祖辈积攒的土地,成为了超出自己家庭耕作能力之外的土地的所有人,开始雇佣短工、长工、乃至佃农来耕作自己的土地,严格意义来说,属于拥有资本,并利用资本创造额外价值的一群人。
与特权地主不同,绝大多数庶民地主都经历了漫长到甚至几代人的积累和辛勤劳作,在中国农村数千年里任何一次得病,或者天灾,或者人祸,都可能使他们的努力白费。也不是每一个地主都横行乡里,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反而乡村“基础建设”,比如修桥、补路、打井等的主要出资者。
钱家洞临河背山,北高南低,由于地势的问题,灌溉不便,适合耕种的土地不多,也就不到两万亩地,这地又分上中下三等,真正的好田不到一半,但之所以说钱家洞村算得上是小康之村,一方面村里最大的地主钱华仁也就有个一千多亩地,村里也没有周扒皮式的恶霸地主,半数家庭都有地可种,村里又多有靠手艺吃饭的,以补土地出产不足,有打铁的梁家、制陶的薛家、做织丝的周家……村里虽说种田养桑仍是根本,手艺人家倒是占了一小半,真正的贫农佃户也就几十户人,只要官府盘剥得不紧,没有大灾,村里人的日子过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赵峥想挣钱做买卖,找到钱怀仁,说明了自己的困扰,得了实惠的里正自然也帮着他出主意,现在无外乎又是多了个修厕所的匠人,若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