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3章 旌旗未动尘先行,山河砺刃人为鼎(6/7)
目的混淆不清。
王莽到底是要做什么?
是恢复周制,还是要加固中央集权,还是要进行一次惩罚性的打击报复?
如果是要恢复周制,那么分封诸侯就必不可少,而像是司马家一样将蛋糕全部都端走,连自家白痴孩子都能吃得像是肥猪,显然不会让其他的士族大姓满意。
要加固中央集权,那么就不能搞什么禅让,更不能搞什么谶纬来糊弄民众,因为这就等于是刷新了下限,王莽之后,刘秀也这么干。然后一大堆人都这么干之后,才打上了补丁。
至于什么惩罚性的报复就更谈不上目标性了……
斐潜认为,王莽的失败不是应该不应该改革的问题,而是王莽对于改革的战略意图不明确,战术目的混乱,才是失败的真正根源。
既然要改,就必须一鼓作气。
不应该瞻前顾后,进退失措。这是一场战争,如果假如要想伺机歼敌并予敌重创,那么就应该围点打援,或者主动寻找战机。
就像是眼前的局面一样。
曹操和荀彧,即便是在不利的局面之下,也在寻找着战机。
事实上,斐潜在和庞统的沟通交流过程当中,依旧有几点是没有做出规划的。比如说大汉的内卷改变方向到外卷之后,从防御状态转变成为进攻形态,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可以拉住战车的缰绳,不至于疯狂的冲向悬崖。
斐潜自诩在他活着的时候,可以看住这战车,控制好速度,但是一旦斐潜死后,这辆已经跑起来的战车必然是越来越快,有一个良好且运作顺畅的刹车系统,就是确保战车长久奔驰的必须架构。
而华夏么,向来喜欢要么就是不做,要么就是做绝。
所以这一点也是很难。
之所以现在斐潜不提出这个『刹车系统』,是因为现在战车动起来的速度还不快,至少要将中原的这个跑道上的拦阻先清空了再说。
现在归根结底,也就是一件事情。
怎么逼迫曹操进行决战?
从现在出现的各种迹象来看,曹操也很中意河洛这个交战地,并且将这里当成了是围困骠骑军的场所。并且从小平津、孟津、伊阙关、太谷关等地的兵卒活动来看,曹军也在酝酿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