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3章 旌旗未动尘先行,山河砺刃人为鼎(4/7)
一定的伪装,对于人名地名什么的甚至进行了加密,导致解读的时候难免出现一些误差。
不过根据现在的局面来看,在伊阙关太谷关以南的这些地区出现的曹军兵卒,应该就是颍川汝南一带的兵卒,包括出现在山道上的部分精锐,可能就是这些颍川士族里面豢养的精锐。而引导统领这些颍川兵卒的,也很有可能就是荀彧,或是其他什么颍川大姓人物。
这个方向上不是主攻方向,但是如果置之不理,也会很麻烦。
斐潜啧啧了两下。
他忽然想起之前很早的时候,和郭嘉的一番谈话。
或者说是赌约。
那个时候,斐潜还年轻。
年轻人就难免会喜欢指点江山,尤其是在知名的三国谋臣面前指点。
所以斐潜当时就『指点』着,表示士族是多余的。
因为历史证明了,民众才是推动天下运作的主体,而士族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优秀者为了最大化的保持自己,以及自己家族利益,血脉传承而诞生的寄生物。
士族,宗族,以及后续衍生出来的门阀,座师,学派,朋党等等,其实都是某种特权集团。特权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利益,就必然会产生出各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智障操作,即便是他们其中的智者都清楚这些操作实在是可笑,可就是眼一闭,按照萝卜形状挖个坑,还要严防萝卜坑跑来一棵真人参。
生产工具的演化,证明了所谓精英引导是剽窃者,尤其是儒家子弟。
从新石器时代磨制技术到工业革命蒸汽机改良,八成以上的技术革新源自匠人阶层的实践积累。宋代水运仪象台的擒纵机构改进直接出自汴京作坊工匠,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六百多项的工艺创新中,九成以上是出自无名氏!
高高在上的士族门阀,能为自己的子女,自家的派系如何继续把控权利,设计出最为精妙的晋升道路,并且做出最为精美的修饰言论,却做不出一个像样的,或者根本就不愿意做出任何适应时代要求的改革改良道路。
东汉豪强地主,占人口不到百分一,却能控制超过六成以上的土地。
唐代的五姓七望通过科举,垄断获取了七成以上的进士名额。
如此等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