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7章 分权织经纬,契文定乾坤(1/8)
在华夏古代王朝,如果削弱儒家,引入法家和墨家,使得儒家掌握『德治』主教化,法家制定『礼制』主律法,墨家注重『民本』主农工,在分出三个内核之后,是不是有可能建立起属于华夏自身的,全新的一种三权分立的政治阶级统治模式出来?
斐潜不知道能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但是他觉得可以试验一下。
三权分立,并不是西洋独有的概念。
华夏古代就有,但是也和后世的近现代的三权分立有很大的区别。
周朝就有『三监』制度,甚至试图用祭祀权牵制行政权,以史官监督形成当代事功加上历史评价的双轨制约,但是最终么,还是被周公推行的制礼作乐的体系所吸收。
汉代也同样形成了三角形的博弈。皇帝和中外朝之间,然后加上了御史系统,不过也很显然这种三角形在皇权独大的情况下导致双边不稳。
在唐朝,以及唐朝之后,其实统治阶级的中间管理层已经意识到皇权过大导致的危害性,连皇帝本人也心知肚明这一点,所以英明的皇帝都会有意识的抑制个人情绪,而偏向于理性的,多角度的解决国事之中出现的问题。
比如唐朝就出现了五花判事,宋朝的中书门下枢密院,明朝的内阁六部九卿等等……
但是华夏的三权分立,或者说类似于三权分立的维度和西方是有差异,也有相同点的。
首先华夏的权力来源,是从所谓上古时期的神秘天命,转变成为周朝的祖宗血统,然后再到改变血统也可获得的天子传承,可以看出有一条非常清晰的传递脉络,而对于西方来说,更像是原始部落的合议推选,横向之间的选择一个老大来当头。
其次,因为其本身的来源不同,也导致了政治制度的目的不一样。纵向的华夏权力,第一首要任务就是维持王朝的稳定,子传孙万万代。虽然谁都知道这不可能,但是谁都想要多传几代。而西方主要就是利益保障,选取某人当老大,是因为某些利益的交换,当有新的利益出现的时候,随时可以换老大。
最后,在华夏和西方的各种表面特征,权力机构名称,分管职能不同等等现象的掩护之下,但是实际上其核心本质都是利益,或是权柄的争夺。
不管是华夏的纵向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