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收获更为长远(4/5)
者与犯人同罪。对应判刑者而不判的,是为故纵。此法令无疑是在鼓励官吏宁可错杀,也不能错放。
其余的那些法条不说,便这个沈命法,在武帝颁布后不久,便显现出了它负面的一面,即是为了避免因不能及时报案而祸及自己,连累上司,许多主管盗贼的小吏索性就将起盗贼之事隐匿不报,而他们的上官们也以同样的考虑,纵容下级不要报案,结果就导致上下欺瞒,盗贼反而是越来越多。
武帝时期如此,现下亦是这样。
因此,高长他们聚众起事的这件事情,目前为止,县中其实还没有报上郡府。县里边报上去的,只有董次仲、刘小虎等而已,——那还是因为董次仲、刘小虎系为本县之豪强、右姓,影响力太大,不报不行,高长此类,县中却是为了自己着想,而压根未有上报。
这也就造成郡里边的那位太守王闳,虽是大概的已经知道了本郡各县多有「盗贼」,已经知道了董次仲聚众起事,可是究竟本郡现共有多少「盗贼」?董次仲帐下有多少人马?他还是一团糊涂账,并不知晓。——要不然,他也不会早前只派了千余郡兵去救助田交,因为根据底下上报的情况来看,董次仲这支义军队伍的规模还不大,却他万万没有想到,其部兵马已至两千余人!最终导致了那支郡兵的战败。
此外,也是为了自己的人头着想,加上知道王莽本就忌惮自己,本郡「盗贼群起」这事儿,王闳事实上亦尚未向朝中禀报。却是哄来骗去,末了骗的还是王莽。
这些且也不必多说。
只说现下,从沈命法此点来说,高长的判断倒不为错,就算他们走了,县那边应该也不会敢来乡中抓捕被他们留下的伤员的,因为抓捕之后,县中没法将伤员定罪。定为「盗贼」的话,便是死刑,县里没有判处死刑的权力,就得上报,而又一旦上报,「盗贼」的事儿还怎么瞒?
沈命法之外,还有两条可以保证这些伤员不会有事。
其一是,高长他们的力量而下虽然变得弱小了些,董次仲和和刘小虎内讧的消息想来也会很快传开,县中的官吏们对这支义军队伍大概不会像以前那么害怕了,可只要这支义军还存在,他们,尤其是县长吏以外的吏员们,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遭到义军报复的这个担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