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九鼎去处(2/3)
复杂却有条理,山川江河也不像是臆造,反倒是有点和现实类似。
山川湖海自有气势,真是自然的山川,哪怕是经历过地震之类的灾害,看着也是气韵贯通的。这便是风水上的东西。
这鼎上的纹饰,便有着这一特点,看着气韵很好。
柳匣见刘泽没有什么反应,便让人把这鼎在刘泽面前上下左右展示了一番。
一番展示下来,刘泽依旧没什么表示,但是内心却有了些疑惑。
在《史记秦本纪》中有记载,“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九鼎入秦。禹贡金九牧,铸鼎于荆山之下。”《史记·孝武本纪》也有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这个荆山有两处猜测,一处在现在的河南灵宝,另一处在陕西富平。
刘泽年轻的时候,也和其余的大行家一样好奇过,去找了一段时间九鼎的信息,自然是去过那两个地方的。
而眼前这鼎上的山势,就和河南灵宝的荆山相似。
见着刘泽一直没有动静,柳匣觉得自己应该是太过心急了。
这一件东西他也是最近才得到,根据那老农的说法这是华夏九鼎之一。
只是无论是大禹九鼎,还是唐宋时期的仿制品,都重量惊人。
武则天仿制的九鼎,在资治通鉴中也有记载,“豫州鼎高丈八尺,受千八百石;余州高丈四尺,受千二百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馀斤。”
崇宁四年,宋徽宗也用二十二万斤铜铸造了九鼎。
所以这玩意哪怕再小,也不止区区两尺。
起初柳匣是根本没把这当一回事,但在见到东西之后,态度就变了。
这鼎是老的。只此一点,就排除了国宝帮臆造的可能。
明末清初的仿品,想要卖出去肯也得复合时代,毕竟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纹饰多是兽面纹一类,眼前这类山川的很少见。
再加上九鼎的说法,柳匣有了个不靠谱的猜测。
“刘先生,是我唐突了。”柳匣歉意一笑,招呼两人把这鼎给放回了箱子里。
刘泽依旧没有吭声。
这鼎正面是荆山,后面是泗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