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石板(3/4)
这小棚子是依靠着以前的泥墙搭起来的,看着破落,屋子正中堆满了垃圾,右边是一个小灶台,左边搭着一张矮床。
“哥你回来了?”
床上躺着的一个人发出了声音。
三人进了屋子,只是片刻,王建国和吴作人就退缩了。
二人打小就是在城里长大的,哪怕做古玩,也没见过这样的环境,更受不了这里的味儿。
“刘先生,您和大爷谈,我俩先出去透透气。”
“还是刘先生的眼力好。”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出了窝棚,留下刘泽一个人在里面。
“大爷,您这还有别的东西吗?”刘泽一边问,一边仔细的打量着,这一看,还真被他看到了点有意思的。
“之前就一张桌子,没想到这么值钱,也是我命里没这个东西。”大爷看着那只剩下灰烬的灶台,唉声道:“你看,小伙子,就在那儿烧的。”
刘泽回头看了眼灰烬,也有些惋惜,但他的目光更多的在床的一角。
“老王,进来帮个忙。”
王建国踟蹰着,深吸一口气,憋着进了门。
“帮我抬起来一下。”刘泽一边给王建国说着,一边对着大爷解释道:“这床底下,有块板子,我看看。”
大爷看到这板子,想了起来,“这板子就是从那小木头桌子上拆下来的。”
刘泽点点头,开口道:“看出来了。”
这是一块大理石的板子,整体呈方形,并不完全平整,边侧有为了镶嵌刻意打磨的痕迹。
别看这只是一块大理石板子,但是这和现在的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养吉斋丛录》有记载:“明正德间镇守中官遣军匠攻凿,山崩压死无算,巡抚欧阳重疏罢之,见重传。”
当时的技术有限,开采大理石十分艰难,劳民伤财一年只有几块。且运送同样艰难。
嘉靖三十八年,皇帝要了六块,送到京城足足花了半年的功夫。
《五杂俎》中记载:“滇中大理石,白黑分明,大者七八尺,作屏风,价有值百余金。”
当时一块屏风就价值百两黄金。
这一块虽没有那么大,但上面有款,价值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