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疑定?(2/3)
为鼎盛,那时候釉面比较厚,竹丝纹不明显。南宋时期釉面变薄,才有了明显的竹丝纹,且大部分都有泪痕。只是过了金代,就不再烧造了。
之后元明清三朝倒是又有仿制,只是明朝并不是官仿,只民窑烧造,和真正的定窑相比,差距不小。
到了清朝,才有了官仿定窑。
而眼前这一件,质量很高,又是宋代的,可以猜测的范围也就逐渐缩小了。
就在王老板即将摸着头绪的时候,刘泽给出了答案,“这是观台窑,仿定窑。”
观台窑属于磁州窑系,在过渡期这段时间,对定窑的仿制不算少,刘泽说出之后,王老板也有了印象。
“刘先生,称呼您一句先生真是没错,我是绝技也想不到观台窑上去的。”
其余几个店员虽然没有开腔,但在一边听着,也觉得受益良多。只能说不愧是能被老板称呼先生的人,眼力确实不简单。
“这也是七位数的东西,还是翻了百倍。”王老板又感叹一句。
“要是感兴趣的话,你收了吧。”刘泽并不打算留下这一件,观台窑仿定虽然少,但是艺术价值并不高,留下没啥意思,倒还不如等过几天的窜宝场,能不能遇到点有意思的玩意。
“那您开个价。”王老板还是头一次见观台窑仿定,虽不打算留着收藏,但在手上放一放,也能长长见识。
古玩收藏的眼力,从来都不是依靠看书能有的,有的小说里一个闷头学个十来年,就成为专家的,根本不可能。
如果这样真行的话,学院里学出来的,个个都是大家,个个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也不是靠着一味的买就能学出来的,买东西只能证明这个藏家有钱。
行内真正的专家,只有依靠实战,在买卖间养出来眼力。你手上的东西得卖得出去。这一类绝大多数都是开古玩店的,少数是以藏养藏的藏家,他们靠着卖,买的东西,来玩收藏。
平日里老是听这个开了个博物馆,那个开了个博物馆,其实大多数都是东西卖不出去,混国家的补贴罢了。
刘泽自然就是真正的实战派专家,他也没和王老板客气,直接开了一口价,“七十八万,再搭上那一把玉刀。”
“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