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心静(3/3)
正而后身修”。
而‘正心’的关键是‘诚意’,‘诚意’的关键是‘致知’,‘致知’的关键是‘格物’。
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亲民’也是‘明德’的事。‘明德’就是自己心中的德,就是仁。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倘若有一物失其所,则说明我的仁还有不完善之处。即是说:如果有一件事没有格物正心,就是仁还不完善。
至善,就是人的本性,性本来就没有丝毫的恶,因此才叫至善。止于至善,就是恢复人性本来的面目而已。
《传习录》:“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
明白‘至善’就是我的本性,而吾性就在我的心中,所以就是要让我的心达到至善的地步。
如此,则不用向外面去纷纷扰扰的世间求至善;然后心志就能安定;
心志安定就不会有烦恼,所以能心静;
心能静下来不妄动,那么就能心安;
心安则能一心一意去‘格物’而‘止于至善’,所以能虑而得也。
这是对《大学》中的这一段做阐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定’,‘定’了才能有后面的‘静’、‘安’、‘虑’、‘得’。
‘至善’就是‘定’,因为本性本来就是如如不动的,不动即为定。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白了‘至善’、‘定’为本,才能在万事万物中有所‘得’。
千万不要舍本逐末,一心只想得到,而不在‘至善、修身、明明德’的本上用功。
常人皆向外求索,忘了自性,外染了恶性,反过来又要追求‘至善’,最终是毫无所得。
圣人专心致志在至善处,外物不染,烦恼不生,意志坚定,最后而有所得!
古之经典何其之多,所讲的道理无非就两个字而已——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