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格物(2/5)
之发动是意’。
知之发动是意:比如,当我们玩王者荣耀到深夜时,良知自然发出休息的念头。这是不虑而知,不用思考良知自然发出的念头,‘休息的念头’即是良知发出的‘意’。
但是要注意,意有善恶之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前面说到心本来是如如不动的,一旦有了私欲才会动,这个时候就会发出恶念。
这个时候需要靠良知来分辨善恶,按照良知的指引去睡觉就是‘善’,这就是‘致良知’。但有的人私欲重,沉迷于游戏,于是违背良知的指引,继续玩王者荣耀就是‘恶’了。
有的人打坐修行,想让所有的‘意’,也就是所有的‘念头’都消失。
王阳明告诉我们:“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就是说念头是遇事后随感而发,怎么能让念头熄灭呢?如此人不就变成榆木疙瘩,行尸走肉了吗?所以只要正念头就行,也就是去掉恶念,护住正念,就是‘意诚而后心正’,也就是佛家所讲的‘善护念’。
意之所着为物:‘意’和‘物’是一起的,‘物’是‘意’的载体,没有‘物’就没有‘意’,这也说明心物一体。这里的物并不单指眼睛可见的事物,心中所想的事物也能生出意念,所以才有“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
前面讲‘知’的时候谈到了‘诚’,‘诚’跟‘良知’是一起的,没有‘诚’就无法致良知。所以《大学》中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知致而后意诚”。
然后《大学》中接着说:“欲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只有格物才能致知,‘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
既然‘意’就是‘物’,那么‘格物’也就是‘格意’,王阳明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由此就明白了,格物是去除心中不正的念头,以归于正。格物而后致知、意诚、心正。
所以格物是修行的基础,有点类似佛家的观心,觉知心中的欲念,觉即止,也是去除心中的恶念。
《中庸》说“不诚无物”,《大学》中说:“诚其意”,‘诚’的是‘意’,所以谈‘诚’时,其实是在说‘意’,“不诚无物”也就是‘意不诚,则无物’。无不是在说明‘意之所着为物’。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