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美善(3/4)
发自然的去做事,这里的‘良知’是‘不虑而知是良知’,就是不用思考就能知道,这就是自然无为。关于‘无为’留待以后再详细分享,这里如果展开文章篇幅会太长。
‘行不言之教’则是对应‘无为’讲的,因为只要说出来就是‘有为’了,有了刻意,所以佛法不可说,佛法不在口说,而在心行,一旦说出来就是‘名’了,前面说过‘名’是二元对立分别的。任何观点只要说出来,就会落在一边,必定会有另一边与之相对。
所以圣人、佛陀不写书,《金刚经》《论语》《传习录》等,都是弟子记录圣人和弟子的对话,《道德经》也是老子给尹喜解惑而留下的书。所以圣人只是给人解惑,解惑是为了给有疑惑的人救偏补弊,如果不明白圣人说的话是补的什么偏,就会误入歧途,落入圣人所说的一边,然后以偏概全。看圣人说的话,一定要去悟另一边的意思,才能融会贯通。
前面讲了圣人行无为之事,接下来就是讲圣人是如何看待万物的,因为前面讲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二元对立的情况,所以这里是对此进行发挥:
万物作而弗始:‘作’对应‘息’,是‘动作’与静止‘’的意思;‘始’对应‘末’,是开始与结束的意思。
那么‘作而弗始’的意思就是:万物如果一直在‘运作’着,但也不能说这是万物的‘开始’。
另一种情况则是‘息而弗末’:万物如果‘静止’了,但也不能说这是万物的‘结束’。
生而弗有:‘生’对应‘灭’,是‘生长’和‘’灭亡的意思;‘有’对应‘无’,是‘存在’和‘消失’的意思。万物是缘来则生,缘去则灭,没有有,也没有无。
所以‘生而弗有’的意思就是:如果万物生长,但并不能就执着于有万物的存在,要知道缘散之后,万物就无了,所以万物是不真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缘散则无。
另一种情况则是‘灭而弗无’:如果万物灭亡,但并不能说没有万物的存在,因为‘有无相生’,等到缘聚则有。
比如一位父亲生了一个小孩,那么这个小孩因为有了父亲生了他这个缘起,就是缘聚则有,小孩有了爸爸,但也不能说有,因为缘起性空。
若干年后,父亲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