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仁(2/3)
有‘及人之老幼’的上仁。
我们普通人天生就有仁爱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见小孩落水自然生出恻隐之心,这就是仁爱之心的源泉,一般人都是先从亲人开始,然后源源不断的生长,从而达到仁爱众生。“仁极仁则尽仁之性矣”,就是说:穷尽仁的理,然后使仁成为至仁。
天地不仁,不仁才是至仁,没有分别的仁爱众生,众生平等,所以天地万物一体。天地不会特别对某个人好,也不会特别对某个人不好,天地没有分别心,以万物为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所以天地是‘无善无恶’的,而‘无善无恶’是‘至善’也。
天地以仁施万物,万物得天地之仁爱,而生之育之、长之成之,此天地之仁也。
天地容万物,而万物感恩天地的化育之德,而天地却不求回报,完全就是自然而然的滋养万物,甚至都不知道有滋养这回事,所以是上德不德、上仁不仁,不仁处正是至仁也,故天地因为不仁所以能一直存在。
当我们赞美天地的仁爱时,它的仁不会因此增加半分;我们非议天地的仁爱时,它的仁也不会因此减少半毫,这正是佛家说讲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求仁而仁,没有仁爱之念而仁,这才是天地真正的大仁。
二、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悟道的圣人效法天地,对待百姓就如草扎的狗,圣人同样不会因别人的赞美而增加半分仁,也不会因别人非议而减少半分仁。在圣人眼里,赞美和非议并无区别,都是无善无恶。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无善无恶、天地也是无善无恶,所以在圣人眼里‘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天地在施加仁爱,却从没有半分仁爱之念,圣人在施加仁爱,同样不会生出一点仁爱之念,因为无念,所以,施加仁爱便没有痕迹,这才是大仁。
修身之圣人,效天地之不仁而化育于百姓。修身学道之人应该效法天地,圣人的不仁之心,这样才能消除自己的分别心。 如此则与百姓一体,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一样,看到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就如同自己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一样,仁爱百姓就像仁爱自己一样。
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