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仁(1/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里的‘不仁’不是说天地真的没有仁爱之心,要理解老子这里说的不仁,要借用后面章句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来一起理解。
德跟仁一起的,所以常说仁德之心,德是内在,所以《大学》里说明明德以修身,仁是体现在外,对他人的仁爱之心。但是内外本就一体,所以吕祖说:“上德不德,上仁不仁”。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说明不德的人,才是上德,真正的上德之人不说自己有德,而是自然行德,非刻意而为,是自然之境,这样的德才是真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之人总是说自己有德,故意去做有德性的事,所以是无德,是下德,不是上德。
同理,“上仁不仁,是以有仁”。若是知道有个仁,然后去故意行仁,这里面还有刻意,还不是自然而为,是有为,不是无为,所以不能说是上仁。
我们世俗所说的仁,是小仁、下仁,因为普通人有分别心。比如,当我们觉得一个人真有仁爱之心时,这是有分别的,他必须有一个仁爱的对象,可能是小猫小狗,也可能是亲人朋友。但肯定有施加不到仁爱的对象。而被他仁爱的人,就认为他具有仁爱之心,那些没有被他施加仁爱的人,就会认为他没有仁爱之心。
当仁爱成为一种名声,如果被周围的人夸奖时,心中自然喜悦;当被人非议自己的仁爱之名时,内心就会排斥,于是开口辩驳。当喜悦和排斥停留在心中时,就是住于相,已然变成为己的私欲。当名声大于原本的仁爱之心时,仁爱就变成了心里的负担,人会为了仁爱而去仁爱,已是有为。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家的长辈,然后逐渐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的小孩,然后逐渐爱护别人家的小孩。‘老吾老’、‘幼吾幼’就是小仁;‘及人之老’和‘及人之幼’就是上仁,孟子是要让国君具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