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生死(3/4)
生死的本质,王阳明所说的就是,圣人都是处在常知、常照的状态,物来随感而照,一切了然于心,但照过之后,一切事物不在心中停留,生死亦是如此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里说的:“涤除玄鉴,能无疵?”
其实这一句是在形容心之本体的,这里的‘鉴’是镜子的意思。古人常常把心比作镜子,因为镜子能照万物的美丑,你是什么样的,照出来的就是什么样,在镜子面前没有任何虚假,只是真相。
王阳明说:圣人的心,光亮如镜子一般,没有一丝灰尘沾染,任何事物在镜子前面,都能原形毕露。所以圣人处理事务,能一下找到事情背后的本质,虚假在他面前,一照就知。
但是圣人的心照过之后,心中并不会留下什么。这正是佛家所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明镜照物,美的呈现为美,丑的呈现为丑,一照就是它的真实面目,也就是“生其心”。
美的为美,丑的为丑,照过之后一切都不停留在心中,这就是“无所住”。
我们普通人,就喜欢把美的留在心中回味,坏的事情就放在心里不断折磨自己,好坏、美丑都放不下。
所以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遇事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
所以我们要担心的是,“只怕镜不明”。因为镜子特别容易被灰尘沾染,于是镜子就照不出万物本来的面目了,所以要擦掉镜子上的灰尘,这就老子说的‘涤除玄鉴,能无疵?’,意思就是,清洗掉镜子上的灰尘,让镜子回到无疵的状态,其实也就是让心体,回到没有丝毫私欲沾染的无瑕状态。
心虽然就像镜子一样,能照出万物本来的样子,但人心非常容易被私欲遮蔽,所以要像擦除镜子上的灰尘一样,去除心中的私欲,让心体恢复光明,恢复那能觉知万物本来面目的如来自性。
所以《传习录》里说:“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的心如昏镜。现在的人以镜照物,只在照上用功,却不知镜是昏的,全是灰尘,这如何能照呢?”
而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去除私欲,在镜子上用功,把镜子擦干净之后,自然能照,不要在照上去做无用功。镜子不明,照出来的也不一定是真相。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