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一视同仁(1/5)
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道德经》也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对待万物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善恶之分。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万事万物既然都是‘无善无恶’,那圣人又是如何处理日常事务的呢?
01
侃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先生曰:“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侃曰:“草即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先生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有碍,何妨汝去?”
侃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恶。”
先生曰:“不作好恶,非是全无好恶,却是无知觉的人。谓之不作者,只是好恶一循于理,不去又着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恶一般。”
薛侃问:“佛教也主张无善无恶,与儒家的有何区别?”
阳明先生说:“佛教执着于无善无恶,其余的一概不管,不能够治理天下。圣人的无善无恶,只是不要有意为善,不要有意为恶,不为气所动。如此遵循先王之道,到达极致,便自然能依循天理,便能‘裁成天地之道,辅助天地之宜’。”
其实王阳明并不是说佛道两家不好,而是他身处的那个时代,人人都把佛家看成了出世法,不得已才如此说。且佛家也主张‘红尘炼心’,道家虽讲‘无为’,除了‘无’还有后面的‘为’,所以何来入世和出世一说。
佛道儒最终指向的大道都是一个,王阳明的很多观点都与佛家类似,特别是与禅宗六祖慧能,只是说法不一样而已。
王阳明的核心观点是‘心即理’,万事万物的理都在自己心上求,而不向外求。《六祖坛经》也同样如此,六祖慧能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六祖慧能还说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 ,皆成佛道。《净名经》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