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人中人(3/3)
荆棘,这些都最易夹带的私欲,也是最难拔除的。为什么最难拔出呢?
如果是一些显而易见的私欲,很容易觉知到,一下就去除了。比如‘偷、抢、色、怒、悲’等,只要稍微反省一下,就能发现。但上面说的那四种私欲,是隐藏在善意下的恶念,所以最难发现。
因为你表面上在为善,所以很难发现有“自高胜人”的私欲。表面上在施恩帮助别人,所以一定认为自己是在利他,不会返现自己有一个“要名结好”的私欲。
当在努力工作时,也很难发现背后有一个想要“惊世骇俗”的私欲。当在修为自己的德行、节操时,也很难发现自己的心中隐藏着一个“标异见奇”的私欲。
「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意思就是说,必须将所有私欲都清楚干净,才能见到真我,也就是明心见性。
《了凡四训》里的云谷禅师说 :“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意思就是说,我们平常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之是因为自己的妄念缠绕。所以只要去掉妄念私欲,就是开悟的圣人了。
《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也就是说只要去除妄想执着,就能做到「即时豁然」,然后就能回归真我本性。
释迦牟尼佛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佛祖无非也是在说,修行就是要去除妄想执着,才能开悟成佛、成圣。
儒家的修身功夫‘格物致知’强调的也是“去人欲、存天理”,去得一份人欲,就存了一份天理,等到人欲去除干净,纯然只有天理时,也就是开悟后的圣人了。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里说:“涤除玄鉴,能无疵”意思是说,涤除所有妄念私欲,让本体恢复到无瑕的状态。这不正和「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是一样的意思吗?
所以儒释道三家的修行,本质上都是去除人心中的私欲妄念,然后才能证得如来智慧,顿见真如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