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人中人(1/3)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
施恩而欲要名结好;
修业而欲惊世骇俗;
植节而欲标异见奇,
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
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意思是说:
为善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却自我炫耀,以求凸显自己高一人等;
施恩之后,却想着结识对方,以求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好处;
建功立业,却一心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惊世骇俗,
本来是想培植节操,却时时想着与众不同,表现异常奇特。
以上这些,开始的发心本来是好的,但是后面都生出了私欲。这些私欲都是善中念的刀枪,修行道路上的荆棘,最容易夹杂私欲,也是难最拔除的。
必须把这些欲私清楚干净,把私欲的芽萌全部斩尽,才见本来真我!
--------------------------------------------------------------------------------
为善一旦住于相,住于私欲中,就是非善了。所以《金刚经》说:“不住色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
当我们给孕妇让座时,内心有希望得到对方表扬的念头,则是住于相,此为私欲。当孕妇不赞美你时,你也许就会生出情绪,那么下次你可能就不会给孕妇让座了,行善利他就此中断。这就是「为善而欲自高胜人」。
《了凡四训》里说:“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
虽然做了善事,但是心里并不惦念着所行的善事,那么不管你做什么样的善事,都能够功德圆满,这就是‘不住相布施’。假如心里老是念念不忘所做过的善事,纵然一生当中都非常勤勉地行善,也只不过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钱财来帮助别人,若能做到内心不着能够布施的我,外不念接受布施的人,中不思所布施的财物,这三者完全不会放在心上,就是佛经上所说的三轮体空,也可以说是一心清净,不着任何痕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