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药性(3/5)
洪《抱朴子内篇杂应》说:“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道教以重生恶死、生道合一为教旨,其修持方术多和防病治病、健身延年有关,同时又保留了巫医祭神祀鬼、祝由、悔过的传统。《黄帝内经素问》早有以祝由科移精变气治病的记载,早期道教以上章、悔罪、存神、去三尸、房中术、施符水为人治病,并以巫术为病家驱鬼杀鬼。道教医药学是以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的医学,其药物多收外丹、黄白、石药,有许多延年、健身、美容、防老、辟谷、药酒、药饣善、治奇病的方剂;葛洪《抱朴子极言》:“先服草木以救亏损,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其医药体系不仅包括传统中医药学的本草、汤液、膏丹、针灸等;而且还包括导引、按摩、却谷、美容、房中、气法等;再有就是符箓、药签、祝咒、祭祀、斋醮等疗法也包括在内,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特征。道教医学是一种社会医学和宗教医学,重视调节人的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激发患者的宗教感情来抗病,有用精神疗法治病的特点和人神交通的巫术倾向。道教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原理、以气为本和形、气、神三重结构的人体观、五运六气说、天地人周期、节律相关说等。例如《太平经》以为头疼是天气不悦,足疾是五行气相争,四肢病是四时气不和等,反映了道教医学的病因论。道教医学重气,以国家比喻人体,认为治国和疗病一理,以“中和”为要义,以追求宇宙和人体的内部整体和谐为目标。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云:“故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因而良医即可为“良相”,医术即道术。《太平经》认为只有“道”才是天、地、人共同遵循的原则,“上士学道,辅佐帝王,当好生,积功乃久长。中士学道,欲度其家。下士学道,才脱其躯。”道教医学还以五行、八封、九宫、二十四气、天干、地支等道教常用符号体系与人体的四肢、五脏等器官、肢体相对应,并将各体位都配备身神来管理,反映了道教医学人体现和解剖学的特色。同时,道教医学还特别注意人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的周期相适应,以顺四时、调阴阳的思想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