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历世真仙(2/6)
日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身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而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导引的特点,是把肢体运动和呼吸运动联系,内外结合,以调整机体的不平稳。现代科学证明,它的确能促进肠胃的消化,加强血液循环,增进肝脏功能,加速废气排除,使血液所需的养分得以补充,并有强健肢体的作用。正因为导引术不仅有这些效果,还有能辅助修仙证真,所以导引术一直为求仙学道者所重视,在道教一直中流传。
三、辟谷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即不食五谷杂粮。辟谷术起于先秦,大约与行气术同时。道教认为,人食五谷杂粮,要在肠中积结成粪,产生秽气,阻碍成仙的道路。同时,人体中有三虫(三尸),专靠得此谷气而生存,有了它的存在,使人产生邪欲而无法成仙。因此为了清除肠中秽气,除掉三尸虫,必须辟谷。
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盛行,道长们在辟谷过程中,常常与服气相结合。承袭此术,修习辟谷者,代不乏人,例如: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三十余年,容少而色美,行及走马,力兼数人”;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辟谷口诀,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南朝宋文帝孙游岳“茹芝却粒,服谷仙丸六七十年,颜色精爽,久而愈少”;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食饮唯青松涧水”;宋代陈抟隐居于武当山九岩室,“服气辟谷,以恬默自处,凡二十余年”;南宋莫道人尚修辟谷之术,等等。
四、服气
服气,又称行气、食气,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而往往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道教非常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古人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某些对应的联系,辟谷、食气便成为修炼成仙的一个重要手段。魏晋至隋唐是行气术最为盛行的时期。《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也列举了很多辟谷食气的方法:“或食十二时气,从夜半始,从九九至八八七七六六五五而止。或春向东食岁星青气,使入肝;夏服荧惑赤气,使入心;四季之月食镇星黄气,使入脾;秋食太白白气,使入肺;冬服辰星黑气,使入肾。”
历代修行服气之法的先贤有很多,例如:西王母授茅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