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化书(2/2)
风云可以会,山陵可以拔,江海可以发。然用之于外,不如守之于内,然后用之于外,则无所不可。
对照二者,便可见到相同之处甚为明显。
首先,二者都是以神器为法术之本。《化书》所谓神气,范围稍广,乃是兼内外二气而言。所谓神由母,母指气。唐孙思邈《存神炼气铭》: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神由母,即神随气盛;气由子,即气随神行。故神器可以相召。以神召气,指以我之神(元神,具体场合的表现,即是意识或者说意念)召天地间之气;以母召子,则是由所召之气,复聚集天地间之神。原来,道教认为气为神之本,神为气之聚,得其气则得其神。
谭峭说的召五帝之气,具体行持过程,是法师以自己意念存想吸入东西南北中每一方的正气,五方之气化为五方之神即五方五帝,有时则是存想聚为五帝属将,由之荡灭秽气,洁净坛场。存降之法,想念于倏忽之间,存各方之真炁随其方色,中各有兵吏,随咒应号,翊卫斋坛。(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二)召五行之精,与此仿佛。以之伏虺,即以气禁蛇虺,是自古相传的方术,与荡秽一样,皆是道士常行之法。依其所说,二法的基础皆为神气。
《道法枢纽》所说的神由气,气由神,二者相合,可以造成种种奇妙变化,与《化书》不仅思想一致,连语言亦复相类似。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二者都有强调神气在内不在外的倾向。但雷法的观点比较成熟圆通,而谭峭之说尚属于由外及里的过渡。对此,要稍作解释。《化书》所谓用之于外,不如守之于内然后用之于外,实际上是一种批评性意见。原来,依道法理论,神、气皆有内外之分,法术所倚,也有内外之别。传统所谓的五帝之气与五星之精,皆在人体之外,召之之法,或用符用药,而以存想为主脑。符,说者或释之以气,但气仍有内外之别;至于药,则决定在外无疑。所以自汉及于唐五代,传统的道法理论,既重内气,亦重外在的法器法具。至于所召之神,尽管有出官即由体内召出功曹、玉女及其它神吏的做法,但其神,尤其是像五帝五星之类,究竟在内在外,没有一个截然明确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