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大地(6/9)
学只是扩大了社会的边界,把土壤、水域、植物和动物包括其中,或把这些看作是一个完整的集合:大地。”
正是大地的完整集合,才能使大地成为大地,约略言之,大地是一个共同体,它有土壤,流水为之滋润,草木的根使其稳固,高山庄严地耸峙护卫;人类及别的万类万物比邻而存,在阳光下和月光下劳作并诗意地安居。
这个神圣的系统已经撕裂、破碎。因此汤因比在毕生的最后一部著作中,忧心忡忡地说“未来很黑暗”,他并且追问道:“谁在谋害大地母亲?”答案是“人类――大地的不孝子孙。”
也许我们可以不必如此悲观,可是又有谁能否认这样的断喝,是当今年代的真正警世之言呢?当臭氧层空洞与日俱增,整个世界酸雨纷纷,1998年春日中国西部风沙线刮起的沙尘暴一路弥漫到北京、天津、济南、徐州,天昏地暗之下我们还能高枕无忧吗?一个都市人并不知道,知道了也当作耳畔风的数字是:中国的荒漠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它意味着,每一天、每个月均有绿洲、乡村被荒沙侵蚀、掩埋,我们紧缺的耕地正大片大片地荒漠化,多少父老乡亲不得不作为生态难民而背井离乡,有的成为大城市中的乞食者。
放牧牛羊的草地变成黄沙滚滚了。
拴马桩空荡荡地在黄沙下回想。
没有了大地的完整集合,哪会有家园与安居呢?
我曾经踏访过中国西部风沙线,在民勤和榆林亲见了种植三北防护林的艰苦卓绝,人是口干唇焦的,运树苗的毛驴拉的驴粪蛋全是沙包蛋,麻雀跟着运水车飞,从十几岁的孩子到80岁的老人,都默默地看着运水车里流出的水,那是从山里、从地下打出来的清水啊,但那是种树的水!谁也舍不得喝一口,为了多种活一棵树。那时,种树者的报酬是每人每天1元1角4分钱,按榆林时价,能买3个小苹果,4个烧饼,更不用说树苗、运输和劳力了。为了什么呢?沙海中树着一块标语牌,写着:“留得方寸地,让与子孙耕。”榆林治沙50年,现在一派江南风光,逃难要饭的乡亲都回来了,已经难得找到一处明沙。
就在榆林,我在激动与兴奋中写了榆林人治沙历程的《绿色宣言》,我所拾取的其实也就是几个脚印,那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