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神兽(3/6)
述,我们这里也简单说一下。
《路史》中刑天是神农的部下,擅长音乐,创作了多种乐曲。“乃命邢夭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扶犁》《丰年》,从乐曲名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与农事丰收的关系。
这个故事的原始意涵比较简单,我们就说到这儿。下面我们说一下刑天神话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趣的内容。
首先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形夭无千岁,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其中“形夭无千岁”一句,古人常常改读为“刑天舞干戚”。比如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二“抄传文书之误”条说。
因记曾纮所书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云:“形天无千岁,猛志固常在。”疑上下文义若不贯,遂取《山海经》参校,则云:“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乃知是“刑天舞干戚”,故与下句相应,五字皆讹。以语友人岑公休、晁之道,皆抚掌惊叹,亟取所藏本是正之。此一节甚类苏集云。
这个说法在古代流传很广,影响极大致使有人竟然在没有版本根据的情况下,擅自将陶渊明的诗改动成洪迈说的那个样子。这首本来单咏精卫鸟的诗,遂与刑天产生莫大关系。至今还通行这个谬说。
其实很多学者早就指出传世本这里并没有问题,就是“形夭无千岁”,说的是帝女早夭(后来化为精卫鸟),跟刑天并没有关系。(比较毁小清新啊。)
然而比较有意思的是,洪迈引《山海经》说刑天是“兽名”,刑天便从人了变成了,畜类。
《熙朝新语》卷四遂说:
又从前有书吏三人,遍传西边异兽形图,部议重罪具奏,朕从宽免死,令其往觅是兽。后将军祁里德等来自军前,奏云,果有是兽,目在乳傍,口在脐傍,巡哨侍卫等曾亲见之。蒙古名其兽曰鄂布。又有飞者名曰积布,蒙古名恶人为鄂布泰积布泰。是即《山海经》所谓刑天无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也。故将发遣书吏放还。
清康熙朝去今未远,蒙古语也不算稀见语言,似乎这里说的类似刑天的奇兽“鄂布”是可考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