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自古造反出少年(1/4)
山东是明朝马政的属地,京城里有专门管马政的官员,地位还不低,位列九卿,叫太仆寺。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重视马政,他本来也是从马背上得天下的元朝那里得到的中原,深知骑兵的重要性。
洪武二十八年,皇榜昭告天下,“江南每十一户人家共养马一匹,江北每五户人家共养马一匹。”这是朝廷给老百姓的合理负担,起初还能承受,后期就是不堪承受,成了弊政。
明末马政废弛,两个原因,一个是朝廷更多愿意在边境,与蒙古瓦剌和鞑靼部落买马,爆发战争时,即买即用,方便快捷。
不用负担从上到下,沉重的马政费用,另一个是老百姓养马入不敷出,内地大量的草场被耕地侵占,马匹无草可吃。
山东是大青骡子和驴子这类大牲口的天下,马匹不多。原因就是官府不会征用。后期清军入关,反抗的榆园军说是有大量的骑兵队伍,其实起义队伍骑乘的都是骡子和驴。
李自成的闯军占据了河南之后,也是与山东接壤,吸收了一批山东起义军小弟后,部队很快就出现了一支另类的骑兵队伍,这支骑兵的主力载具也是大青骡子和驴。
山东是出响马好汉的地方,有句话流传甚广,“山东响马,四川贼,河南净是溜光锤。”其实山东好汉骑的并不一定是马,有很大可能是骡子。
让好汉们骑驴是不可能的,丢不起那人,山东大汉普遍身高体长,一双大长腿骑在矮小的驴子身上,怕是要把双脚支楞起来,和屁股成一条直线,才能不和地面摩擦。
只是那样平沙落雁式的骑驴姿势,如何还能体现出好汉气概。
吕家的女眷没有一般官宦大户人家女眷的娇贵之气和规矩,天热了,自然要把马车的窗帘和门帘都掀开。
让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穿堂风流过,带走夏日的暑热,也带出去一串串年轻女子铜铃般的笑声。
老太太不以为忤,她少年时比这要疯得多,父母都是江湖人士,销赃的窝主,自然是没有那些封建礼教,贞洁烈妇的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的亲闺女。
她年轻时疯起来,可是能上马提刀砍人的。
只是弹指数十年过去,她父母已经化作黄土,李家也早已不是那个李家,在摇晃的马车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