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如梦令(2/4)
老的积极配合下,去年足额缴纳了夏赋秋赋,老大难的辽响也是马马虎虎过得去。
在省布政使司他是出了名的能吏干吏,年底上司的评价谈不上“卓异“二字,也是够得上优等了。
他日青云直上也未可知,只是他三榜同进士出身的身份,还是限制了他的发展,了不起最后挂个六部侍郎衔,领个光禄大夫的荣誉称号乞骸骨,回家养老。
这已经是同进士的天花板了。当然个别猛人除外,那样的人没有参考价值。最近刚死的毛文龙就是一个典范。
至于荆尔植为什么能稳稳当当在滕县当县令,除了自身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欺上瞒下,上下一团和气之外,还在于他有一个从老家带来的师爷。这个师爷会敛财,而且不容易激起民愤,这就难能可贵了。
要知道一般外地为官,千里为官只为财,只是有钱的都是当地的地主士绅,他们大都有功名,没有功名也有个有功名的亲戚。
从他们身上掏钱,无异于火中取栗,掏不着还容易引火烧身。一般初来乍到的知县大都不愿意干这样出格的事情。
前文中说过一个地主花钱买了一个知县命的故事。可见所谓的百里侯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而已。
那剩下的对象就只有平头老百姓了,他们身上油水不多,但是胜在基数大,细水长流,加之被剥削的对象温顺,任劳任怨。
唯一的缺点就是下面经手的人实在是太多,这些油滑的胥吏,知县得三成利,他们敢把剩下的七成利都给吞了。
这些人敢肆意欺压老百姓,若是县令定个一两银子的捐纳,这些胥吏能抬高到三两银子,拿不出来,自然是夹板伺候,锁链挂身上,挂在县衙边上的笼子里示众,天冷时还好些,若是天热的时候,一个壮汉也是撑不到三天就嗝屁的。
县令挺厌烦这些土著干这些龌龊事,他知道一旦出现民变,朝廷上官追究起来,自己作为牧民之官,是逃脱不了责罚的,第一个拉出来顶雷的。
陕北民变,从邸报中已经看出,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那边的流寇有了闹事闹响的边军加入,已经不再一直被朝廷大军追着赶鸭子了,开始和官军打得有来有回,官军控制薄弱的地方,流寇甚至敢围剿小股官军,肆意屠杀各地的土豪劣绅和朝廷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