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3章 洞察人心(2/6)
—困惑与迷茫。
这种感觉让她感到不安,却又激发了她的好奇心。
她知道,陈树生不仅仅是她的指挥官,更是一个值得她深入探索的复杂个体。
ak-15在解析他人内心世界的这项能力,实则根植于一套精密复杂的算法体系之中。
这套体系,宛如一台无形却高效的解析机器,默默地在她思维的深渊中运转,将人际交往的微妙细节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
每一秒钟,无数数据在她的系统中飞速流动,每一个细节都不被遗漏。
具体而言,她的预测与解析过程,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图书管理员,在浩瀚的人类行为图书馆中,逐一挑选并贴上精心准备的标签。
这些标签,从“欢笑”的明媚到“泪水”的哀伤,从“愤怒”的烈焰到“宁静”的湖泊,每一种情绪、每一个行为,都被精准地归类为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标签,宛如构成人性拼图的基本单元。
每一个标签都经过无数次的验证与优化,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然而,仅仅依靠这些基础元素去描绘一个鲜活的灵魂,无疑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用有限的字母去描绘无限的宇宙,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ak-15的解析之旅迈入了更深一层——她开始将这些标签与关键词,如同巧手的画家,巧妙地编织成一幅幅细腻的画像。
每一个标签成为画布上的一个点,每一个关键词则化作连接这些点的线条,它们在ak-15的脑海中自由穿梭,交织成一幅幅复杂而又生动的心理图谱。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数学的无限坐标系中,单个的点因运动而生成直线,直线又因方向的变化而扩展为平面,最终,这些平面汇聚成了一幅幅立体、饱满的人物画像。
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个面,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帮助她构建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人物模型。
这种解析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刑侦领域中的侧写技术不谋而合。
刑侦侧写师们也是通过搜集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将零散的信息——无论是行为模式、遗留物品还是目击者描述——转化为一个个关键词与标签,再通过逻辑推理与经验积累,逆向构建出犯罪嫌疑人的大致轮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