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目瞪口呆的王安(2/4)
粮草运到后,政府按照一定比例给商人发放凭证,商人以这种凭证到各地盐场支取食盐。
这就是所谓的&34;盐引&34;。
而又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发展,盐商们与官员相互勾结,早就形成了一个尾大不掉的利益链。他们贩卖的私盐,数目庞大,且不上税,自然积累了滔天的财富。
当然,也跟官营的价格有关。官盐的价格偏高,且口感不好,但是受限于采盐的成本以及运输成本,官盐的价格一直高居不下。相比要而言,普通老百姓自然更愿意选择价格稍低,且口感更好的私盐。这也就导致了大盐商们的崛起。
不过即便是价格更为低廉的私盐,也并非咱们后世人所吃的那种雪花盐。而是依旧包含杂质,难以入口。
朱由校就打算从这一点上入手,制造出更为优秀的食盐,从而为国家增加税收,也提高老百姓们的生活质量。
粗盐提纯相对而言就简单很多了,而且可行性也非常的高。
古代的制盐技术也比较落后,大概就是从海水中或者盐湖中提取,然后过滤,便得到了粗盐。
更为精细的精盐则是经过反复打磨,过滤,专供贵族阶级使用的。
一直到了清末,光绪年间,西方的技术涌入中国,这才使得中国的制盐技术有了一个飞速的提高。
不过经过这些天的回忆以及强行配比,朱由校终于是将初中老师教给他的那点知识重新回忆了起来。
&34;去遣人,向城外山上给朕好些石灰石来。&34;
见王安面露不解,朱由校又耐着性子描述了一下石灰石的样子,并且强调颜色大概是灰色的。
这样一说,王安就明白了,那玩意山上有的是。不明白朱由校要这东西做什么。
&34;再去给朕寻些粗盐以及木炭来,再去找来两个空桶跟一些纱布。&34;
朱由校兴致大起,连忙吩咐道。
没让朱由校等多大一会,王安便令人把所有东西都拿到了朱由校身边。
石灰石那玩意,遍地都是,宫里也有。
&34;快快,先将粗盐给朕放在木盆里,加水溶解。&34;
朱由校屏退了身边的太监,只留下了王安和魏忠贤。
魏忠贤听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