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制盐吗(2/3)
因为知道盐的重要性,所以才觉得这事儿要重视起来。
“起来吧,说说现在大汉盐的来源,本宫想知道。”
闻钟闻言,面露喜色,说服了殿下了,急忙把早就做好的功课准备好:
“殿下,我大汉现在主要种类有海盐、池盐、井盐、岩盐,海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地则是食用池盐,在南方地区则是盛行井盐。”
“井盐?”
刘进听到这个词,感觉很有趣,井盐现在已经成了支柱产业了吗?
闻钟见刘进感兴趣,急忙说道:
“是的,井盐,有些地方三不靠,所以会开凿百米深的盐井,采用楼架安装滑车汲取卤水从而制成井盐。”
刘进又问道:
“那岩盐呢?”
闻钟耐着性子解释:
“岩盐受到天然条件限制,产量有限。”
实际上,刘进不是不懂,只是想了解一下大汉如今的制盐业,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听着闻钟的话,大汉制盐业发展的挺不错的,唯一的就是产量跟不上了,既然岩盐和井盐都是不可以大规模扩展的。
那就弄海盐吧。
岩盐其实刘进知道一个好地方,那就是青海湖,那可是个大岩湖啊,只是离得大汉太远了,按照现在的运输条件,还需要专门开辟一条驰道,那不现实。
造价高了最终还是平摊到百姓的头上,没必要。
反倒是海盐,可以搞一下,那玩意一旦形成规模,一年就能搞出大汉十年的产盐量。
不过,他还是想考一考闻钟:
“本宫知道了,那依照你的想法,现在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说的,更明白些,就是你准备在哪里建盐场,用什么方法扩大盐的产量?”
听到刘进的话,闻钟激动了,准备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这一刻啊。
急忙整理了一下仪表,躬身道:
“臣,建议开海盐,扩大海盐的产量,在沿海地区找一个合适的地区,建设。”
刘进微笑摇头:“那你可有了地方了?”
至此,闻钟摇摇头:
“这个还需要探测,需要寻找合适的地方。”
现在海盐技术并不成熟,很多时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