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那些年的危机(1/3)
同时,事情也远没有这么的简单。
了解这些资本主义借款的应该都知道,这些对外援助往往会附加各种限制条款。
而当时这些条款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规定,小日子国援助的贷款,必须要优先采用它们国家企业的产品以及建设他们规定的产业。
这就等于让钱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它自己的腰包,而且它还得到了产品的订单以及工厂的稳定开工。
同时也让大夏根据它的意思,向着它所想的方向发展——成为它未来的原材料基地和商品的倾销地。
学过经济学的应该知道,有个廉价的原料提供地和商品倾销地,遇到金融危机爆发时意味着什么。
于是,这在无形中等于让大夏帮小日子国分担了巨大的风险(当然也有东南亚各国,此时的小日子国是亚洲各国最重要的投资国)。
同时这些资金援助又为大夏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市面上的钱多了。
可大夏的产品却严重不足或者说与民生相关的产品严重不足,当然也可以理解有钱买不到东西。
原因很简单,小日子国借的这些钱投的全是基础设施,比如小日子国急需的各种原材料开采和加工(资源类),而成品(也就是商品类)比如当时大夏人民急需的民生用品,像电视,冰箱,录音机等等轻工业上的生产设施,小日子国却都防着大夏或者说压根就不在大夏这边生产。
于是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第一计划经济时期的配给制度强行压制了居民的消费冲动从而实现强制储蓄,而之后的承包制度+计件工资使居民储蓄持续增长,而随后解除的消费限制,也就是购买商品的票证,让大家解除了对消费冲动的压制。
第二民用轻工业产品相对居民储蓄严重短缺,无法提供足够的消费品,也就是电视,冰箱,录音机……等等产品这些都需要进口。
第二有限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重工业和高端消费品(这也是小日子国当初借款时所签下的条款规定,这个高端消费品现在指的是电视,冰箱之类,如今大夏还没有到买奢侈品的境界。)。
而当时大夏那少的可怜的外汇,对于轻工业产品的缺口无法通过进口满足,即使把外汇全部用于进口消费品也满足不了国内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