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难以反映实情(3/6)
回想起在昌平的丈田、商税之事,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皇叔,”他开口打破沉默,语气中透着几分凝重,“昌平虽小,却已显百姓疾苦。若放眼全国,这等田赋不公、商贾困顿的事,怕是屡见不鲜。咱们在昌平所行的丈田之策,是否真能惠及百姓,还需时日检验。”
朱瀚骑在一旁,面色平静,抬眼望向远处连绵的田野,缓声说道:“标儿,你不必过于忧心。治国之道,如同培植一株树苗。今日埋下根基,需待时日,自然会见成效。”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不过,你的心思倒是没错。丈田之事只是开端,如何让百姓真正安居,还需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朱标若有所悟,低声道:“皇叔是指,除了赋税,还要关心百姓的生计?”
朱瀚微微点头,眼中透着深思:“不错。赋税只是冰山一角。百姓的日常生计、生产的效率、货物的流通,这些才是朝廷长治久安的根本。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稳住赋税,更是让百姓‘得以生,得以安,得以富’。”
朱标闻言,陷入沉思。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问道:“皇叔,那我们是否该设立更多具体的措施?比如如何提升百姓的生产能力?如何确保粮食、布匹这些基本物资流通顺畅?”
朱瀚抬手止住了他,轻轻笑道:“你已看到了关键所在。接下来,我们便从商税之外的民生事宜入手。标儿,你可愿随我一同前往乡间,再细查民情?”
朱标毫不犹豫地点头:“愿随皇叔一同前行。”
翌日清晨,二人来到一处乡村市集。市集中人声鼎沸,贩夫走卒穿梭其中,货摊上摆满了各式农产品、布匹与生活用品。朱标着一身青布长衫,与朱瀚一同混迹在人群中。他们的到来并未引起太多注意,倒显得分外自在。
朱瀚走到一个卖炊具的摊位前,随手拿起一口铁锅,笑着问道:“掌柜的,这锅不错,可是手工打造?”
摊主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汉,闻言连忙点头:“客官好眼力!这是咱家匠铺里亲手打的,结实耐用,连咱县令家都有人用呢!”
朱瀚微微一笑,顺势问道:“生意可还好做?像这铁锅,可是销路不错?”
老汉叹了口气,摇头道:“哎,前几年还算过得去,可这两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