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甜蜜致死(2)(1/6)
记者将伯特莱姆和尼克勒斯说的话, 很快整理成了文章,发表了出来其实这也是众多拱火文章中的一篇,只不过采访到的人相对重量级, 而且说话相当‘直率’,所以更有机会获得关注而已。
所以当这篇文章真的大红大紫,获得的关注比意料中的还多的时候, 记者也是意外又惊喜的——新闻就是这样,本身的‘质量’很重要,但也总有一些说不清楚的影响因素决定了其红不红。
在文章发出的同时,双方的嘴仗打的就更凶了虽然两个真正的当事人都没有出面,但硬生生的成为了这一个月最火热的话题。
总体而言, 更多人觉得艾普莉没问题——大众缘真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东西,艾普莉就是很招大众喜爱,一件事无论真相是什么,大家看到了总会替她找补。比如说这一次,一开始的时候, 就有不少人觉得伊丽莎白是不是太计较了呢?
一个投资人不愿意投她,她就非要拿出来说,说的好像哪一个创业者没受过这样的‘委屈’一样。
至于说艾普莉不该评价希拉洛斯,更不该以那样的态度去评价哈哈,外行就不配评价了吗?希拉洛斯是什么高贵东西, 外行就不能评价了?那这样说, 普罗大众最好不要说它, 连提一嘴都不配了!
一个才20岁的女孩子,在那样的场合,别人问她对希拉洛斯的看法,她就说了自己的心里话而已, 能有什么问题?
当然,大众是这样的看法,具体到小众圈子里又不见得了。
伊丽莎白·福尔摩斯身上有科学家光环(虽然内部人士都知道,她其实已经不参与希拉洛斯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了),又是高科技创业者,要打造的也是划时代的技术。相比较之下,艾普莉虽然也很有成就,不是那种出身豪门,就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但始终是不同的。
非要说的话,这是一种社会里根深蒂固的隐形‘阶级’。即使是美国这样一个存在大量反智思想的国家,大多数人内心深处,也会对那些聪明的、有学识的人有一种畏惧。一个科学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改变世界的人,这样的人即使清贫,也会是众人眼里的‘强者’。
而慕强又是美国社会中绝对不会动摇的大众心态
总之,在这样的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