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扶摇九万里(2/3)
会超过6个g,而且峰值荷载出现的时间非常短。然而这次他们要通过“扶摇”计划的电磁轨道弹射则会有相对较长时间的15g过载,这也是他们一年多的训练所要面对的终极挑战。
李林杰他们三人和第一批航天员完成了最后的检查,就按照顺序开始登机。虽然“青鸾号”的个头比“鲲鹏号”小了不少,但是却比“卡门计划”的“射手座”穿梭机宽大很多。内部每排有四个独立的座椅,总共有六排。
而这些座椅和他们之前乘坐过的“射手座”穿梭机上的座椅有很大的不同。这个座椅看起来更加复杂和庞大,它厚重的椅背里边填充着由纳米电路控制的非牛顿流体软质材料,可以根据加速度的大小提供向后的逐步溃缩式缓冲。
扶手上设计了凹槽可以把手臂刚好半卡在里边而且可以根据椅背的溃缩同步调节位置,小腿的位置也有类似的设计;而座椅与地板链接的地方可以看到有四条轨道,可以让座椅向后滑动,而滑动的阻尼也是根据加速度大小自动调节的。
这一切的设计再配合上特制的抗荷航天服以及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保证航天员在经历巨大的过载以后不会受伤。
一切准备就绪,穿梭机被牵引车拉着缓缓的驶向了停机坪一侧的一扇长方形金属机械大门。伴随着“嘟~!嘟~!嘟~!嘟~!”的警报声和大门周围的警示灯闪烁,低矮的机械门左右对称的打开了。
现在里边并看不到电磁轨道内部的样子,第一道门打开之后是平衡气闸,在它关上以后才会打开通往轨道的第二道门。牵引车把穿梭机拖到气闸舱标注的位置以后,就离开了,随后机械门缓缓的关闭。
气压平衡完成后,通往轨道的门打开了。深邃的隧道顶上和四周亮着一条条暗淡的灯光,让隧道看上去就像想象中的虫洞
ca
。那样神秘,而隧道的底部并没有想象中的所谓“轨道”的设置,而是像冰面一般平整的蓝色金属板。
从穿梭机现在的位置是看不到隧道尽头光亮的,一来是因为这条长达40公里的隧道太长,二来隧道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带着轻微的反向抛物线。
一阵由低沉逐渐变得尖锐的充能电流声音在隧道里开始响起,原本被穿梭机重量压得有些发瘪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