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第248章 妙不可言(8)(7/8)
旁边工作人员还给程程介绍:“这个旗袍是苏绣的,真正请了大师傅来绣的虽然戏里应该就是匆匆忙忙出场一下。”
程程注意了一下,用到绣工比较多的衣服确实偏少,再联想剧里的场合——她猜也猜得到,这些特别精美的重工绣花服装,在电影里出场肯定是偏少的。就只有女主应付家里人,参加一些家里也参与的社交活动时才会穿。
至于她平常,应该是更为摩登的打扮。
二三十年代么,先流行的应该是喇叭管袖子,也就是倒大袖旗袍,正如张爱玲在《更衣记》里说的那样‘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那个时候这在摩登女性中很风靡,在很多人眼里应该很叛逆——露出一大截玉腕说的很好,因为在之前,封建社会是很保守的,富贵人家女眷露出手腕、小臂是很难想象的。
这种旗袍和大家印象中的旗袍差距还是挺大的,最明显的,就是它完全不紧身,这是一种平裁的、非常宽松的服饰。事实上,三十年代的旗袍要修长、修身一些了,但依旧称不上紧身。旗袍变得相当紧身,已经是很后期的事了,而且还得是一小撮人才会穿那种旗袍。
这很正常,那么紧身的旗袍对身材的要求就太高了,而且对日常生活来说太不方便。那种服装,怎么做到全民无论贫富都能穿?
与倒大袖旗袍同时流行(或许稍晚)的是两截穿衣,典型的就是民国时期的女学生装,上身很像旗袍,下半身大多数是一条黑色及膝裙子。而女学生之外,很多女性也会这么穿,用料、花样、颜色就多种多样了。
以上这些服装在戏服里也有,但大约是为了体现女主角的摩登,也是为了符合大众对民国上海滩的印象,戏服里最多的还是三十年代的旗袍形制。
不过故事背景本来就不是那么确定,只能说大概在二三十年代,民国黄金期,‘七七事变’前所以这样定服装,到也不能说错。
而这里的三十年代旗袍,程程估计灵感很多都来自于那个年代的月历牌、广告画报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时尚大片’,不一定真的大多数女性都那么穿,但走在时尚浪潮上的摩登女性们那样穿,是绝对没问题的。
这些旗袍大概是受国外的影响,绣花就不多了,主要是印花,而且印花也不是华夏传统的那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