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第 63 章(4/7)
起眼处以不实的名目添上一笔,或是省去一笔,而后将账目理平,进了多少、出了多少,大看之下是没有问题的。熙宁三年记载,因天灾霜冻产量不足,收上来的数目只有往年的一半。但同一年京郊百姓的其余赋税却如约上缴,一年中若是粮食产量不足,与之相依的蚕丝等物的产粮应当一同减少,但这一年所缴的丝却是足数的。”
一本作为佐证的、熙宁三年的蚕桑税赋账目放在桌案上。
众人伸着脖子探看,彼此面面相觑。
温皓成的脸色也有点变了,伸手拿起作为佐证的那一本。
京中养蚕制丝的数目虽少,但在夏秋两季都有,且所需的温度更为苛刻。桑农都无碍,稻农怎么会受损?
郑玉衡继续道:“同样的手法在其他的几册中也有,前几日我去了一次这两个仓库,把持着钥匙的老吏耳聋拄拐,一味只知推脱。里面所存的资粮,我逐一盘查了一下,缺了两千一百余石。”
“不光是霜冻,近几年赈济荒年,向其他州临时调派的粮食,里面也有不少难以测度的虚假、隐漏、错误的记录。这些赈灾的粮食只有不足六成到了百姓的手里,否则此后为了安抚流民、为了安置尸骨所需的费用,不会巨大到这个数目,一定有人名义上领着赈灾粮,实际上却被饿死路边。”
郑玉衡说这些话时,神情和语调都平静至极,每个字仿佛已经收在心里敛了许久,沉沉下落下去、坠入潭中,迫使他不断地学会镇定、寂静,学会孤独地记录着一些令人怒火中烧的数字。
“你怎么知道不会是这个数目?”温皓成反驳道,“灾民流窜,就算有官府赈济,伤亡之数也不可能控制得住。”
郑玉衡看着他问:“温主事还记得魏缺魏侍郎是因为什么被谋害的吗?”
“是……”
是福州赈灾。
“可供参考和推算的数目,近在眼前。”郑玉衡道,“谋害钦差之人,是已经被大理寺盖棺定论的贪官污吏,这道罪名公布于天下,自然也会有相应的证据,只要两相比对,就能算得出全力赈灾后会死多少人,而粮款不足六成,又会多死多少人。”
温皓成盯着他的脸,他简直想破头也想不到,郑钧之为什么怀中揣着这么大的一件事,却能保持每天都形影寥落、沉默不言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