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七章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2/3)
抱憾终天!”
杨荫浏的拳头落在了桌子上,发出一声闷响。
“现在我不得不背井离乡,我每天都在后悔,以前真是太躲懒了!为什么没有再多做一些工作呢?现在别无他法,只好望洋兴叹,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我现在整日和手头的一些‘故纸堆’打交道,若还是虚度光阴,无所作为,那可就太不应该了!”
杨荫浏端起酒杯喝了一大口,心情平复了许多,缓缓说道:
“对不住了,我啰啰嗦嗦这么多,只是想让各位明白,老祖宗留下这么多好东西,咱们可不能丢了呀!趁现在还不算太迟,咱们真得做点事情救救昆曲了,不要等到昆曲亡了的那一天,可就没有后悔药了!不是我杨某人危言耸听,大家有目共睹,眼下昆曲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了!这么好的东西,难道要亡在咱们手里吗?
诸位,现在对于昆曲来说,最重要的是传承!跟旁的相比,昆曲最是依赖‘言传身教’、‘口传心授’,昆曲不光有唱词,有旋律,还有身段,有唱腔,这些东西若是脱离了师道传承,就如同离开水的鱼一样,变成‘死东西’了!为什么有很多老戏只能在戏本子看到,再也上不了台了?因为失传了,没人会唱了!
我说几个数目,乾隆年间成书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录了四千多个曲牌,明清传奇作家有七百余人,作品近两千种,可到了全福班,就只能演个四五百出了,到了昆曲传习所的‘传字辈’必然更少!”
无需杨荫浏多言,在座每一位都对昆曲的没落感同身受,开始纷纷发表自己的建言,浦江清也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的看法:
“现在昆曲和京戏的地位真是天差地别,可平心而论,无论在任何方面,昆曲都远胜京调,昆曲之所以无法普及开来,依我之拙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昆曲的说白多用南方方言,要是伶工能适应北方环境,把说白改京语或是普通话,则昆曲或不致没落得如此之快!”
对于浦江清的观点,大家的意见分歧很大,于是火热地争论起来。有人赞同,表示昆曲的普及和传承迫在眉睫,适当地做出革新是顺应时势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也有人反对,认为老祖宗的东西改不得,如此‘改良’之后昆曲便不再是昆曲了,更有人反驳,昆曲本就是魏良辅博采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