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相国(4/9)
新洛。南渡之时,谢襄尚未出生,对于北方遗民与陈郡故土,他也只偶尔听阿父阿翁谈起,言道北寇野心勃勃,时来侵扰;若非近年幸而不见饥馑,否则北师定当趁隙南下征戮,涛涛江水都未必能阻住铁骑。又有一族叔曾任侍中,致仕归来,直言新洛欢歌锦绣,然则宫中中人势重,高门结党倾轧,登朝如临深渊。
谢襄所见的新洛也确然一派升平气象,宫中对谢氏礼遇有加,哪怕是中人所统的神策军之首也对他们笑脸相迎。谢襄原本无心久留新洛,打算就此归家,但羁旅之中,常伴他左右的惊痛确然日渐消弭。他既害怕痛愈之时,他会就此彻底失去裴蕤,也自知耽于悲思并非长久之计。恰好京中族叔极力挽留,谢襄便在京中度夏。
是秋旅京的谢氏族人因丁忧辞归,族叔有意令谢襄填补缺位。
挂念幼子,谢襄本想推辞,族叔却派了裴蕤胞兄来当说客。
“裴氏与谢氏不同,于江左并无根基,初初南渡未免举步艰难。蕤娘与我幼时皆滞留江侧,虽称不上为生计所苦,却也日日亲见黔首劳顿之苦。不久我等南迁安居,蕤娘时年不过四五岁,我本以为她不记得江侧之事,然则读《诗》,每至苛政之句,蕤娘皆默然不语,想来心有所感。”
原本谢襄心有不虞,暗恼对方以裴蕤之名怀柔。但谢襄想起,裴蕤将及笄之年,屡屡提及自己若生为丈夫,便当如何如何。那时,谢襄只觉裴蕤以温软嗓音议论大事,所论中多有他不明之处,惭愧又更生敬爱。但那大约是裴蕤最后一次直言心中的遗憾。
在他第二次辞征辟不受时,裴蕤也曾冷不防发问:“四郎如此便好?”
那时谢襄不疑有他,笑笑地答:“功名于我如无物,如此便好。”
“若是不为功名……”裴蕤兀地收声,自失一笑,“四郎既做此想,这般并无不可。”
裴蕤谈吐婉约多讽,彼时谢襄未曾察觉的点滴憾恨,数年后他才明白。
不为功名,为天下人何如?为阿蕤何如?
残留在谢襄梦中脑海中的裴蕤依然有太多难解之处,越想他越觉得自己不曾真正了解她。宛如到处挂了锁的漆盒,打开一枚又有一枚,盒中物始终无见天日之期。
谢襄固然因谜团爱裴蕤,却也遥遥落在她身后,直到她神消形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