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济水(2/5)
里防线的问题其实意义不大,若往东,除非你有海船沿海岸线迂回个大圈。往西的话那不知尽头的太行山脉便能让大军望而却步。
于是在北岸整整探查了三天之后,由五国各出五千人马组成的两万五千先锋部队,先行向齐国防线发动了试探性进攻。
目的只需在南岸夺下一块足以让后续部队平安通过河面的根据地,待到所有人马成功抵达南岸后再行步步蚕食。
联军这边的跃跃欲试蓄势待发,反观南岸齐军大营之中,触子却在此之前就把所有手下将领召集在一起。
而且看着门外那些亲兵脸上的古怪表情就能猜测到,似乎会议现场气氛并不怎么愉快。从刚才到现在,里面的争吵声就从没有停止过。
当然,底下众将军争论的重点还是在如何抵御联军攻势上。
这里头便有以张景山为首的保守派,他主张依托完备的防御工事来抵御联军来势汹汹的兵锋,最起码要将对方拖上半月以上,待到其锐气尽失之时,方可采取反击手段。
之所以做出如此方针自然是有依据的,首先联军方面粮草不足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们旨在速胜不耐久战。
于是张景山的主体思路是在一个“拖”字。如今看似丢失半壁江山颓势在我,其实他们这一方才是真正的本土作战拥有得天独厚的百姓基础。
至于山广志却主张分派出一支奇兵趁河水冻结潜回北岸,待到联军发动总攻的时候可以来个两面夹击毕其功于一役。
他的理由同样是粮草,只不过在意的却不是联军,而是济水南岸的百姓。
从两军发生对峙开始,山坳里焚尸的烟柱就没有熄灭过。大量过冬的粮食全部被囤积在此地,致使身后百姓饿殍遍野。
首先他得承认,张景山的思路是最为稳妥的。可稳妥带来的代价就是战争时间的拖长。
计划中能把联军拖上十天半个月,他们就有办法再坚持两个三个乃至四个十天半个月。
做法无非是从北岸百姓身上继续榨取口粮而已。如今天气越来越冷,若是任由其发展下去,到时候被占领的二十余城又还能剩下多少人口,那饿殍遍野的惨状当真想都不敢想。
事实上无论从哪个出发点,两人的主张都并没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