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鲜文化(2/3)
有食生鱼片的传统,将鲜鲩鱼切成薄片,拌着葱、姜末和豉油食用。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即是生鱼肉所作的食品。孔子是很喜欢吃鱼的,所以鲁昭公赠送鲤鱼给孔子,孔子于是给儿子起名曰“鲤”。孟子也很喜欢吃鱼,他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遗憾,把鱼和熊掌当作天下最美味的东西。确实,古人认为鱼是天下最鲜美的食品,所以“鲜”字以鱼为偏旁。生鱼肉做成的美味“脍”,在晋代仍非常受欢迎,西晋时张翰北上洛阳为官,想起家乡的美 (1) 味“鲈鱼脍”,感叹道:“人生贵适意耳,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官爵”,竟弃官返乡,可见鱼脍的魅力。唐朝为一代盛世,佳肴美味甚多,鱼脍当在其中,因而诗圣杜甫有“情人来石上,鲜脍出江中”的名句,把鲜脍与情人相比,可见一代诗圣对海鲜也是十分看重的。
河豚是在河、海之间洄游的水生物。战国时著名的著作《山海经》就记载了食河豚的情况,并指出河豚有毒,吃时一定要注意。汉代哲学家王充对河豚的食用做了较专门的研究,在肯定了河豚的鲜美口味之后,又指出河豚的的毒性来自卵巢与肝脏。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是美食家,他发明了“东坡肉”、“佛跳墙”等名菜,对肉质鲜美的河豚更是非常喜爱。他作诗曰:“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对河豚的毒性他这样看:“能吃河豚,命亦何惜!”即显示了对河豚的酷爱,也显示了大诗人的豪放和浪漫。
中国人吃螃蟹也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唐代出现了第一本关于食蟹的专著,书中称螃蟹为“含黄伯”。元未四大画家之一的倪瓒酷爱食蟹,他将生姜、紫苏、桂皮、盐与蟹同煮,味道极佳。他还总结出螃蟹的各种吃法:煮蟹、蒸蟹、炒蟹、炸蟹、醉蟹、呛蟹、酱蟹、糟蟹等。清代的大作家曹雪芹对吃螃蟹也是非常内行的,他的传世之作《红楼梦》中有“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一章,全章都是食蟹作诗的描写。贾宝玉诗云:“持鳌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表达了吃蟹的愉快和兴奋。林黛玉则诗云:“鳌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对蒸蟹的色、香、味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