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葬礼(续)(4/5)
“大仙”算过的吉时,不能错过。
众人把目光看向李焱,李焱瞥了一眼李恺的口型,大喊了一声“开饭”。
没人疑问开饭时间为什么要提前半小时,这玩意儿又没有硬性规定,主家说开就开呗。于是外面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连绵不绝的二踢脚声,这是在通知大家开饭了,要来吃的赶紧着。
因为不用随份子的的风声早就放出去了,所以来的人乌央乌央的,桌位上刚坐满,后面已经围了一圈人准备接班。
每桌两瓶酒两盒烟,酒不够可以再要;李悦推着三轮车,车上是一锅酸梅汤,打个招呼就可以过来盛;原本办席的主食都是大锅焖的米饭,但人太多了,一茬酒席就要三锅米饭,根本供应不上,所以主食改成了馒头。李恺头天就让李怀联系了馒头作坊,预定了大量的馒头,为了避免浪费粮食,馒头制作的只有平时三分之一大小,但敞开供应。
外面棚子里二十七桌,屋里四桌,同时开。也就是李前进的丧事敢这样办,别人家不说能否办得起,光是“装备”就很难凑齐。张庆昌给运来五套灶具,液化气罐装的满满的,五个主厨一人把着一个操作位置。因为肉、鱼都过了油,所以出菜速度很快,三四分钟就是一道。
八凉八热四大碗,而且一多半都是肉菜,伴山屯人从未见过如此牛气的席面,有老人回忆说当年“陈大富”娶媳妇,都赶不上今天的席面。
简直就是“饕餮盛宴”,形象什么的暂时是顾不上了,吃的那叫一个“稀里哗啦”,可能是确实好吃,也可能是迫于背后站立的“接班人”虎视眈眈的压力。吃的差不多,就有人把带来的小盆亮出,开始“折箩”。没带家伙事儿的则默默地揣上半盒烟或拎上半瓶酒,再把桌上自己用的小碗也抄在手里,然后默默离开座位。这种小碗的碗口比成人手掌心略大一些,陶制半黑釉面,是允许吃客带走的,这是传下来的习俗,沾沾老人的喜气。按说老人超过七十岁过世才算喜丧,不过李焱既然预备了,别人也就“不计较”的拿走了。
李振江老俩都没来吃饭,他们和李前进是平辈儿,而且还年长些,不来也说的过去。李恺知道后,悄悄让李焱安排李恒把碗菜各盛了一份,又装上十几个馒头给送过去。
一点来钟,熙熙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