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三战淮南(3/8)
种方法去反制水军,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直接用数之不清的石块将水军的船只和肉体彻底摧毁!
在远处观战随时准备加入战场的五艘楼船,此时只能怀有一种逃出生天的侥幸心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一点点地被摧毁击碎、倒塌、解体,直至翻覆和沉没。过了好一会,无数的尸体才开始慢慢浮上水面,满江皆是,随波逐流。还有无数解体的大小木板上下漂泊,碎片在水面上打转相互撞击。等汉军停止发拍后,水面的波涛终于变得平静,而那四艘巨大楼船,则已不见踪影。
原来诸葛亮早已思考过吴军动用水攻的情景。在他看来,若只是在城中与吴军对射箭矢,等同于坐吃山空。一旦箭矢用尽,守军就没有任何反制手段,落城也就是时间问题了。于是他连夜苦思,设计了拍竿这种新型的武器,专门来针对吴军的水师。
这是他根据发石车得来的灵感。以人力进行投石,虽然破坏力巨大,但是临敌时却难以命中,十有九空,故而只有在攻城时才动用发石车。但诸葛亮考察过吴人的舟师后,突发奇想,如果不直接投石,而是改用一端固定有巨石的木杆呢?其原理和投石机大同小异,无非是在城头架起一根五十尺高的长木,一端装契有一块打磨好的巨石,另一端则用滑轮固定,起落由绳索轮盘拉动,一旦有敌船靠近到城头五十尺内,士兵就放松绳索,巨石一段轰然落下,必定能将船只打个对穿。今日一试,果然收获奇效。
吴军在损失了四艘楼船后,暂时也就没有了直接攻城的想法,而是转为长期围困,打算利用水师将汉军困死饿死。但接下来,就是马岱杜畿两部起作用的时刻了。他二人等到六月下旬,雨季稍停的时候,兵分两路,一左一右突入到吴人后方。杜畿负责舒县、居潮、临湖一带,马岱负责历阳、阜陵、全椒一带,由于吴人没有留下太多守军,导致两人是轻而易举地就将其尽数攻破,吴人仅剩下濡须坞一地还留有控制。
七月中旬,孙权得知消息后,深知吕蒙不能撤军,于是亲率三万水师至濡须坞督阵,并严令吕蒙不必后顾,继续围城。而杜畿马岱望见孙权亲至,又发觉濡须坞地势险要,难以轻取,试攻几日后,便选择放弃原定计划。杜畿以为,孙权既然来援,吕蒙等人当以为后方无忧,必有所松懈,正是汉军调头破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