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第 60 章(4/15)
味了。
毕竟尊重读书人,就是尊重他们啊。
纪彬的名声瞬间再次好起来。
提起纪滦村,也再也不是开了两个作坊的村子,而是有私塾的村子。
这点让荆高庄的荆夫子都想笑,她家开两个私塾,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名声。
也不对,种桑养蚕原本就是被人称赞的事,纺衣织布更是民之根本。
跟纪彬这种买进卖出的货郎名声自然不同。
他们荆高庄不用广而告之自家有私塾都会被称赞,但纪彬这种做货郎买卖的,那在外人眼里,就是正经生意人了。
所以纪彬需要提高下名声。
这样的做法也是显而易见了。
在古代混,没名声可不行。
甚至有些地方举孝廉的制度都没废除。
举孝廉大概意思就是,周围人觉得你名声好,然后通过官府禀告,说不定还能捞个官做。
反正就是名声很重要。
纪彬把万秀才跟宣三姐,万秀才的娘都请到纪滦村,直接去了私塾的位置。
这私塾还是坐北朝南,面前有条白色石子路,是从刺绣坊那边延伸而来。
从这条路走,鞋底都不沾泥的。
进到私塾里面,这房子比作坊什么的精致不少。
两侧分别是两个房间,一边是学生们休息喝茶的地方,另一边则放着许多书籍。
不对,现在书架还是空的,只等着万秀才开个书单,纪彬即刻去买。
正对着的主屋则是两个房间的大小,夫子的讲台,学生的书桌,里面一应俱全。
现在学生书桌摆了三十张,都是小书桌,毕竟这里只做启蒙的教育,所以放了许多书桌也不显得拥挤。
引娘把这里布置得很好。
纪彬第一次来看的时候都觉得很好,万秀才更是满意,不由得感慨:“当年我在邑伊县读书的时候,条件都没这样好。”
“但等我上完县学,发现那里重新整修了,变得特别好看。”
纪彬差点失笑,难道古代也有这种情况吗,只要你毕业,母校一定会重新装修?
这也太巧了吧。
不管怎么样,前面的私塾是看过了的。
至于后面的客舍更是没问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