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光环褪去已为官(3/4)
史要的就是你能针砭时弊,指出朝廷内外某些人的过错,只要你说得对,说得好,哪怕批驳的是朝中权贵,都不必有半点负担——至少律令里是这么说的,毕竟言者无罪,哪怕说错了,都不带负责任的。
所以言官和翰林一样,也被视作文官中的清流,是无数新科进士趋之若鹜的首选。因为大家很清楚,这御史台更多只是一块跳板,只要在此闯出名声来,那用不了几年就能调往其他更好的衙门任官,然后以更快的速度向上升迁,身着朱紫,头顶梁冠也未必是梦。
当然,和翰林一样,言官也有其短处,那就是有着一定的危险性。虽然大越表面上总是强调言者无罪,但真当你因为一些弹劾言辞得罪某些朝中大佬,甚至当今天子后,必然是有可能付出代价的。而官场上的明枪暗箭可不是这些只有一腔热血的年轻人能提防的,到时候只要一个错处,那就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而更要命的是,言官的身份让他们很难真正做到独立于朝廷党争之外。很自然的,他们就会被一股股不同的势力所拉拢裹挟,成为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们手中的刀剑,到最后卷入争斗,那就生死难料了。
李凌或许不是太清楚言官的这些弊端,但他确实对这些只知道耍嘴皮子,专门挑人错处的家伙没有半点好感。在他眼中,所谓的言官御史和后世某些“公知”没有任何区别,说就万事皆会,真到了要做的时候,却全抓了瞎,除了坏事,什么都不会。
所以这第二个选择也被他极其干脆地pass掉了。如此一来,就只剩下了第三条路可选——老老实实地在某处衙门里先观政数月,然后根据这几月的表现让该衙门上司决定是否留人任职,主动权却是完全出让给了别人。
这就是文官们口中的所谓务实的“浊流”了,是与前两条路的翰林和言官形成鲜明对比的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因为选择这条路的多半皆是在科举中成绩不出色者,或者索性就是三甲的同进士乃至等着铨选任官的举人,所以在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清流眼中,走这一条路的官吏自然就成了浊流。
既是浊流,脏活累活自然是免不了的,而一旦在办差时真出了什么差错,上司自然就会把黑锅往下丢,最后倒霉的很可能就是那些个才入衙门观政的新科进士们了。别看你们上个月里风光无限,可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