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唯先顺势能造势(4/5)
相不在少数,甚至有些郡国守相每年举荐的孝廉都是盛年力壮之人,连一个老年人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如果举荐一个老年人,可能今年举荐,明年这个人就老去了,“举主”得不到任何回报,故此与其举荐年老而有名望之人,不如举荐年少而无名才之人,万一这个被举的孝廉将来有朝一日飞黄腾达了,不止“举主”本人会得到回报,乃至其族中的子侄晚辈也会得到照拂,这是把国家的“公器”当作了为己身谋取私利的“私器”。不过话说回来,荀贞与这些只举盛年、不举老年的“举主”们还是有不同的,荀贞所求的不是“财禄私利”,他求的是“军国重利”。
总而言之,对今年孝廉的人选,荀贞早就定了标准,再考虑到他将要诛赵,这一年的孝廉可能是他唯一一年可以举孝廉的机会,所以尽管他对这么多人来请托感到不厌其烦,尽管他深感当今之世士族一支独大、寒士出头太难,可对这些人送来的举荐名单他却也没有弃之不顾。
说到士族与寒门,因为按两汉的标准,前世的时候荀贞就是一个“寒士”,所以相比士子,他在感情上更倾向於想荐举寒士,可拿眼下之情况来说,他的这个愿望也只能是一个愿望,不管感情上有多倾向寒士,理智却告诉他不能这么做。
因为按照眼下这个时代来说,荐举一个寒士所能得到的“利”远不如荐举一个名族出身的士子,特别是在知道天下将乱的时候,荐举一个寒士,只能得到这个寒士本人的能力,而荐举一个名族士子,却有可能会得到其整个家族的能量。
——尽管荀贞在颍川、赵国拔擢任用了很多寒士,可当时是迫不得已,他没有别的选择,在颍川时,他最高也只做到郡吏,在赵国时,他虽是比二千石的赵中尉,可那只是副职,不是长吏,故此他即使想招揽士子,那些名族大家的子弟却也是不肯轻易投到他帐下的。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他本来便“根正苗红”,出身於颍川荀氏,乃是不折不扣的州郡名族子弟,现如今又是魏郡太守,又是颍阴侯,身份也变得尊贵上去了,因此已经完全有资格得到郡中望族、至不济县中望族子弟的投靠了。
——从感情上,荀贞倾向寒士,从理智上,荀贞必须倾向名族子弟,在感情与理智之间,荀贞的这个选择做得一点都不艰难,可这不代表他就“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