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荀家五虎度陈仓(二)(4/7)
却不合荀贞之意,荀贞笑而不语。
刘备看出了荀贞的不以为然,说道:“备愚陋,敢问明公,可是别有良策?”
荀贞从容说道:“昔朱博治郡,云:‘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我也有此意。”
朱博生性刚直好义,而且起於寒微,少小家贫,没怎么读过儒家的经典,重法轻儒可以理解,荀贞却是“士族出身”,从小就学习儒家经典的,而在治郡上却有效仿朱博之意,说出“奉三尺律令以从事”的话,刘备颇是惊讶。
刘备毕竟跟从荀贞日浅,对荀贞早年在颍川时为吏的作风只有耳闻、没有亲眼见过,他所见到的只有荀贞在赵中尉任上时的礼贤下士,因当闻荀贞欲效朱博治郡时不免惊诧,荀攸却是早知荀贞“重法”的作风,见惯不怪。
对荀贞重视法纪的作风,荀攸虽谈不上积极支持,却也并不反对。
一则,儒吏固然讲春秋决狱,搞动机论,动机如是好的,那么即使触犯了法纪也可以从轻发落,荀贞在颍川任西乡蔷夫时为得到儒生的认可也按此判过案,可这只是来自董仲舒的观点,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却也不是一味提倡宽松之政的。
二则,颍川受春秋战国时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名人的影响,郡中的士人向来是“高士宦,重文法”,如阳翟郭氏、长社钟氏俱是世授律法的名门,当地的士风从来不是“空谈清议”,而是讲究经世致用。
三则,汉家自有制度,本来就是儒表法里。
可以这么说,荀贞,又或荀攸,又或荀彧,他们不为政一方则罢,只要他们有机会成为郡县长吏,在为政上必然是会儒法结合的,至多因为本人的关系,或者儒重一点,或者法重一点,——荀贞来自后世,今生又受颍川士风的影响,显然是后者,更为重法。
因此,当荀攸见刘备露出惊讶之色,他便笑着说道:“玄德可知明公‘乳虎’之名是如何得来的?可不是从征伐战场上得来的,便是因昔在颍川时‘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而得来的啊!……不过玄德且宽心,明公虽重律令,却也不会如朱博那样撤罢议曹的。”
朱博不喜儒生的空谈,每到一郡,辄罢去议曹,议曹者,顾名思义,乃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